约1920个字。
关于新课改的一点反思
东源县实验中学 蓝颂华
近年来,我常随语文科组出外听公开课,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都贯彻了新课改理念,但同时,我觉得有些同行对新课程的精髓还没有真正理解,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过于重视各种教学模式的套用、形式的完善、教学技巧等表层的东西,只强调“怎么教”,忽略“教什么”。
一、当前教育界存在一种重形式轻内容、重技巧轻学养的倾向,总是片面强调某种教学模式的作用,公开课的研讨只强调教学技巧及其他一些细枝末节(如时间的分配、导入环节、哪个知识点没有涉及到等)。其实任何模式都有其不足之处 ,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听多了精心设计、逻辑严密、中规中矩的语文公开课,但我更欣赏那种看似随意、侃侃而谈却依然闪耀智慧火花充满激情充溢着文化气息的语文课。这样的课,教师以才华和学问来驾御课堂,带给学生更多有用信息和新鲜思想,让学生领略到文化的魅力和思想的趣味,更强调教师的知识底蕴和人文素养,其内涵的丰富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其实,用什么教学方法,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时间多一点还是学生讨论的时间多一点,课外延伸的度深一点还是浅一点,要视学生的知识水平而定,要视文体特点和教学内容而定,故而说“教无定法” 。没有一个教材和教案能适合任何学生,没有任何课可以满足所有学生,因其知识底蕴不尽相同,理解水平不尽相同,兴趣爱好不尽相同。包括教材的选编也是如此。我们从知识的海洋里打捞了一些珍珠,串连成一条珠链,就以为它足以涵盖所有的知识了,学生只要把教材学好就可以学好语文了。因此有些教师只满足于熟读教参,教好教材,以为这样就是个合格的知识传授者了。其实这远远不够。事实上,作为语文教师,他的视野决定了他对学生的影响力。好的文学作品以自身的美和魅力可以打动读者,不需要过多借助外力。比如《读者》这本杂志,它不用借助老师的讲解,但学生会自觉去看,看到喜欢的文章还会抄写下来。所以教师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指导学生的阅读,让学生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帮助自己成长的书籍。虽然知识的海洋太浩瀚了,海洋里的珍珠太多了,无论怎么编选教材,都有挂一漏万,沧海遗珠之憾,但我们决不要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