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40字,“杏坛之星”新课程教学竞赛教案。
灯 下 漫 笔(节选)
执教者:湘潭县十中 罗瑰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了解鲁迅杂文的风格。“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体会这篇文章冷静的理性分析中所包含的强烈的激愤之情。
2.探究课文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体味文中凝炼形象而富有力度的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
1、四步四级:导入新课——定位——研讨探究——迁移拓展
2、诵读、感悟,理解、思考,讨论、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学习鲁迅先生关心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领会课文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所作的尖锐抨击和深刻批判。
●重点、难点
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领会鲁迅深刻思想,进而品味其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投影) 诵读:臧克家——《老马》
老马象征旧中国的百姓,他们忍辱负重,生活艰难,但是面对压迫,他们仿佛已经麻木,不知道反抗。这是三十年代百姓生活的缩影,那么整个旧时代我们百姓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们百姓的身上一直烙刻着两个字,大家知道吗?如果你们不了解,鲁迅先生《灯下漫笔》一文对此有精辟的见解,大家能快速从课文中找到先生的论断吗?
明确:中国百姓身上烙刻着两个字——“奴隶!”
二、定位
鲁迅先生说自己是“爱夜的人”,而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灯下坐着的鲁迅先生,独具“夜眼”,从生活中一件日常小事,展开联想,引出了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独特的思考。
(投影)鲁迅的眼光——生活小事——历史、现实、未来
三、研讨探究
(一)鲁迅眼中的中国历史
1、思考:鲁迅先生是怎样概括中国历史的?
明确:“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乱”世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治”世
2、思考:这两个时代分别有什么特征?其共同本质是什么?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①请同学找出鲁迅概括乱世的句子,品味字里行间鲁迅所表露出的感情。(第7、8段)
强盗来了 —— 杀 官兵既到——仍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