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的力度美
作者:不详 时间:2005/10/13 22:22:5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335
关键词:穿透力、概括力、批判力、感染力。
《灯下漫笔》的力度美
艺术美有阳刚和阴柔之分,力度美应属阳刚之美。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贝多芬的《英雄》交响乐,公孙大娘的舞蹈,王羲之的书法,都非常具有力度美。前人曾将鲁迅先生的杂文比着是投枪、匕首,我以为就是比着强弓硬弩、长枪大戟也不为过。因为无论其语言还是其思想,都具有超强的力度美。而《灯下漫笔》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色。
一、 强大的穿透力
犹如飞将军李广引弓射出的利箭,直贯顽石。揭开了掩盖在史历史真相上的重重黑幕,驳开了历史的“外壳”,还历史的本来面目。当某些文人高唱“三千余年古国古”,为所谓的中华文明沾沾自喜的时候,当人人向往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的时候,当所谓的信史夸耀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的时候,文章锋芒直指历史的本质:中国的历史不过是一部血淋淋的吃人史。乱世之时,人不如狗,民命如草芥,甚至打死一个人,只需用一头牛就可抵偿。强盗来了,老百姓就是官府的“顺民”,杀!官兵来了,老百姓又成了强盗,还是杀!历次农民起义中的流寇式的起义军,如黄巢张献忠等人更是杀红了眼,“不纳粮的要杀,纳粮的一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直杀得天昏地暗,日色无光。野蛮、残暴的杀戮,终于杀得老百姓只求苟延残喘,哪怕安心做牛马也要山呼万岁了。所以,鲁迅先生在文中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历史上所谓“乱”与“治”, 不过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所谓的“天下太平”不过是专制统治者稍稍洗去满脸满手的血污,高高的骑在人民头上的时代。所谓的“圣天子”不过是重新“厘定了奴隶规则”的一些比较狡猾的强盗罢了。他们统治天下的手段除了杀戮,还有一些愚弄人民的小玩艺——瞒和骗。《灯下漫笔》将历史的遮羞布扯了个粉碎,把历史的丑恶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无情的笔锋像一支利箭射向专制主义的心脏。
二、 高度的概括力
本文所涉及的材料纷繁芜杂,不仅涉及到中国历史的各个时代,道出了我们祖先的生存状况,而且真实的反映出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这些材料如果不是用高度浓缩的语言来加以概述,恐怕就是写成一本大书也是说不完。例如,“实际上大概是群盗如麻,纷乱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或是外族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可以说中国历史上大大小小的所有开国帝王几乎全都包含在其中,秦始皇、刘邦、曹操、李世民、忽必烈、朱元璋、皇太极等等。一句“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涵盖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战乱时代;一句“暂时做稳了奴隶制的时代”则涵盖了所有的所谓“太平盛世”。“万分喜欢”、“心悦诚服”、“情愿”、“只求”、“万姓胪欢”则形象而深刻的总括出国民麻木不仁的奴性人格。
三、 深刻的批判力
文章深刻的批判力,不仅仅表现在对专制主义屠戮人民、愚弄人民的批判,以及对中国历史始终未能走出一治一乱的怪圈的憎恨,更为突出的是对国民奴性人格的批判。将人看成牛马,不如猪狗,“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等于牛马就心甘情愿,是多么可悲的国民心理啊。“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统治者“决定他们怎么跑”,哪个统治者满足了他们这一要求,他们就欣喜若狂。什么人格尊严,什么民主自由,仿佛都是另一世界的事。而且一旦没有了皇帝,他们也要进行造神运动造出一个主子来掌握他们的命运。不然,似乎就要万分惶恐,没有了主心骨。他们所盼望的就是赶快有个人出来有秩序的收拾天下,“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让他们安安稳稳的做奴隶。直至现实当中,“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不是“迁进租界”,就是“躲进教堂”,又成了托庇于洋人的奴隶。鲁迅先生在文中入骨三分的揭露了民族骨子里的劣根性,像用一把解剖刀,剖析了国民灵魂深处的阴暗面和猥琐的人生观。一个挺不起脊梁的民族,还有振兴的希望吗?国民的悲惨境遇既让人可怜,又让人感到可憎可鄙。《灯下漫笔》用一根长鞭带着呼呼的风声,毫不留情的抽击着国人的灵魂,一抽一道血印。
四、 强烈的感染力
读了这篇文章,稍有良知的中国人就不能不为之动容、为之扼腕。鲁迅先生在文中所表现出的痛恨、同情、讽刺、批判甚至悲凉和绝望的复杂情感,激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使人们在反思和审视中清醒的看到,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是怎样的一种社会,国民的奴性人格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力量,严重的毒害了人的灵魂。昏睡的民族啊,何时才能觉醒?文中多处看似漫不经心的冷静的笔调,如“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只仿佛说:咱们向来就很好”。使人产生一种窒息般的沉重感。但在文章结尾,先生还是慷慨激昂的喊出了:“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代青年的使命!”犹如醍醐灌顶,促人猛醒,催人奋进。
《灯下漫笔》发前人之所未发,一篇短文,一部高度浓缩的中国历史。以无坚不摧、无可辩驳的超强力度,震撼了每个读者的心灵。时至今日,我们犹能感受到振聋发聩的力度美。
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3年11期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