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0200字。2006学年第一学期徐汇区高三年级语文学科学习能力诊断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2007.1
此卷为试题卷,答案请做在答题卷上
阅 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7题。(21分)
易中天走红的背后
记者:刘萍(以下简称为“记”)
对话嘉宾:时评专栏作家 鄢烈山(以下简称为“鄢”)
文化批评家 王晓渔(以下简称为“王”)
[背景回顾]
易中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2005年4月,走上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汉代人物风云”即获热评,后结集出版《品三国》热销于市。但正当易中天如日中天之时,学者们却对“易中天现象”展开了一场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学术”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是精英文化还是草根文化,是少数人的还是大众的?
就这些争论,记者同两位嘉宾展开了交流——
记:易中天现象本身负载了深层次的意义。有人从中欣喜地看到,中国老百姓还是挺崇尚学术的,学术应该走向大众;另一批人则看到了危机与担忧:易先生给学术研究带来了不严肃、不严谨的倾向。孰是孰非,众说纷纭。两位认为这场争论的实质是什么呢?
鄢:我没有看过央视易中天的节目,但我很认真地看过一本人物杂志对易先生的专访。据报道,《品三国》是央视那个节目组精心策划的,易教授原先想谈的并不是“三国”,“三国”也不是他的学术研究领域。也就是说,整个事情原本就是电视这个大众媒体的带商业性的文化产品生产和营销。
王:我认为“易中天现象”是一系列现象,包括学者上电视现象、高价版税现象,还有所谓学术娱乐化现象。其中每一个现象都不是今天才有,但是一个学者集中了这么多现象于一身,在中国尚不多见,所以引起公众的特别关注。……至于学者能否走上大众媒体?问题不在于“能否”而是“如何”走上大众媒体,它没有标准答案。
记:从易中天的走红,学术严肃性的坚守者与学术走向娱乐化的拥护者就始终在交锋。学术到底应该怎样与大众接触?学者能否走进大众媒体?面对大众追“星”族,学术明星是坚守学术严肃性还是将学术娱乐化?
鄢:我觉得这些都不是问题。学者当然可以走进大众媒体,成为知识精英和普通大众的桥梁。这样的学者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王:学术严肃性还是学术娱乐化,精英还是草根,大众还是少数人?必须面对这些二元对立的问题,说明我们至今还没有摆脱“站队”的思维,许多学者亦是如此。
记: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走红后,其畅销书《品三国》也开始热销,并开出天价稿酬,他百万身价的学者身份,令学界大哗,招致指责声一片,这又是为什么呢?
鄢:学界有什么必要“大哗”?……当然,易中天也要清醒,要明白自己的走红确是与当下的学术现状和人们的心态有关,所谓“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王:百万身价的娱乐明星人们早已见怪不怪,倒是易先生开个高价稿酬,就引来哗然一片,这说明学界尚未“脱贫”。据说易中天的版税可以在厦门市最漂亮的海滨买一套房子,易中天住那样的房子有什么不可以吗?难道只有歌星、影星才有住豪宅的专利?
记:百万“意粉”、“乙醚”(易中天的“粉丝”)追星,学者成为明星,有人担忧学术界会因此刮起浮躁之风,你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鄢:“康乾盛世”出了一批考据大家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这样的训诂大师,这些人对传承中国文化的贡献,是谁也不应抹杀的。社会是多元的,文化也应是多元的。只要有人愿意做“乙醚”,就让他们去追星,这没什么不可以。
王:学者成为明星,一呼百应,这有什么不好吗?相反,我不认为抨击易中天的部分学者就是“严肃学者”,他们不像易中天的反对者,更像竞争者。
[相关链接]
北京大学的张颐武教授对易中天现象解释为“浅思维”的成功。他认为,这种浅思维其实有两个关键点:首先,是对知识的巧妙的“软”性处理,将知识变为有趣的叙述和充满具体可感的素材,故事是这类思维的核心,浅层的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是这类思维的支柱。只需浅出无需深入;只要攻其一点,当然不及其余。引人入胜的趣味和漂亮的表达是这些浅思维的中心。形式当然大于内容,也必然让这样的文化形态有其完全不同于传统知识分子的宏大叙述的新的特点。其次,这些浅思维的思路其实也切切实实地契合了当下的问题。今天的“草根”并不仅仅需要感性的宣泄和满足,他们见多识广,多为“网络”草根,他们更需要“有用”的“知性”文化。张颐武认为,易中天现象自有其独特的价值,也有值得反思的问题。
(原载《河北日报》)
1、在“背景回顾”当中,“如日中天”一词表达的意思是 。
2、“这样的学者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一句中,“这样的学者”是指 的学者。
3、从上下文看,王晓渔提到的所谓“‘站队’的思维”指的是 。
4、嘉宾鄢烈山提到:“‘康乾盛世’出了一批考据大家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这样的训诂大师,这些人对传承中国文化的贡献,是谁也不应抹杀的。”你推测他说这些的意图是为了表明什么?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嘉宾观点的一项是( )。
A、《品三国》的节目,从根本上说是商业行为而并非学术行为。
B、学者需要走上大众媒体,但其方式应该是严肃而非娱乐的。
C、当下学术界的平庸是使易中天迅速成名的一方面原因。
D、一部分学者对易中天的批评其实是出于嫉妒的心理。
6、根据“相关链接”的内容,对“浅思维”这个概念作简要的解释。
7、易中天在2006年12月27日举行的第七届“文化讲坛”上作了题为“现代化是文化传承的目标”的演讲,阐释了他对文化传承的理解和主张。在被问及关于他的浅薄和注水的争论时,易中天幽默地回答:“浅未必薄,深未必刻,历史是一个发酵的过程,端出来是热气腾腾的白馒头。我这馒头本来就不是给专家吃的。”读了上文的访谈,你对易中天的这种说法有什么评论?(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8——13题。(17分)
停止与开始 彭程
①在这个人人争先恐后日夜兼程的时代,有谁肯逆风而行,想一想有关停止的话题么?
②停止,和躲避、放弃、失败等字眼一样,在通常的理解中,似乎总带有某种消极、贬抑的色彩,不怎么讨人喜欢。然而停止却是宇宙间的节奏。在宽泛的意义上,停止包含了拒绝、关闭等涵义,是当下生活的中止,同时也潜伏了新生长的可能性。从自然物事到社会人生,停止划出了一道分界线,分隔开两种明显区别,甚至是极端对立的状态。
③黑夜停止之时是白昼,陆地停止之处是海洋。狂热的意识形态运动停止之处是安定正常的社会生活。放下屠刀,才可能立地成佛。隔了数百年的遥远距离的两个哲人都曾仰望天空。帕斯卡尔感叹:这无边苍穹的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