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60字。
摭谈文本解读的无可替代性
——兼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
福建福安二中 李铃川 (邮编:355001)
多媒体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眼下有一种倾向:凡课必用多媒体,尤其是公开课。过多过滥的使用多媒体,导致的结果是文本的解读被淡化了,甚至没了。这是一个关系到语文姓什么的重大问题的问题,在此,笔者想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 语言的魅力只能通过感受体悟。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其媒介是语言,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力的提高是离不开对语言文字本身的感受体悟的。如果离开了语言文字本身,试图用影视图片来替代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体悟,那显然是不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其规律的。每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也不例外,语言文字的魅力有时是无法用其他形式替代的,比如宋玉笔下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敷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的“东家之子”,我们就很难用文字之外的手段去表现他,而只能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本身的玩索中加以体味。
语言学家王德春先生写过一篇非常生动有趣的文章:《学“东西”》,描述一位教师给外国学生讲解“东西”一词的情景:教师准确、全面、详尽地解释了“东西”一词的含义、功能之后,要求学生造句,结果却笑话百出。诸如“老师和我都不是东西”之类。这个例子很形象地说明了语言是需要体悟感受的,任何表象化的东西都无法代替语言本身的这一特点。
2、想象力是最好的语文能力。
表面上看多媒体的使用很能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事实上它却相当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与再创造的能力。语文教学的根本在于对语言的学习,语言符号具有画面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借助语言符号学生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读者可以通过语言符号这一媒介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进而进行再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这种想象再创造就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