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00字。2007年新高考作文命题建议及趋向
陈维贤
高考作文命题历来是广大语文教师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的热门话题,2007年高考作文又因首批新课程方案实验的毕业生即将走进考场,新课标语文高考大纲首次亮相,最大限度上预示着今后新课程语文高考的走向而备受关注,成为焦点。新高考作文命题既要处理好与新课标的关系,解决近年来作文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又要符合作文命题规律,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必须守正出新。纵观十多年来作文命题逐渐暴露的问题,从高中教学实际以及高考作文命题科学化发展的角度出发,我认为2007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应该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立意方面。应处理好“理性”和“感性”的关系,体现选择性和多元性。
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题,其突出特点是关注理性,材料和话题(或题目)大多有思辨性。需要考生有更多的理性思考。特别是一些关系型话题作文,哲学意味浓厚,理性含量过高,有些还有坐而论道的空洞感。如:2006年共17套试题,浙江卷话题“生有所息,生无所息”,湖南卷命题“谈意气”,重庆卷话题“走与停”,以及两套全国卷的材料作文都利于理性的发挥;四川卷话题“问”,安徽卷话题“读”,山东和湖北的材料作文虽较中性,但也都有相当的理性含量。
理性较强的作文命题因易脱离学生思想思维实际,写作训练易模式化、空洞化而越来越显示出弊端。阅卷时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是哲理性强、富含辩证色彩或要求阐述道理的文章,考生的作文往往采用平时形成的程式化议论方式,易入俗套。这种千人一面的文章没有自我,没有个性,没有真情,假大空复现,人文精神生硬,指向性明显,宿构或仿作日益增多,难以展示出生活储备中能够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没有感情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歌德),“我写东西时是有感情的,没有感情时,我就不写”(巴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
高考作文命题如果注重感性含量,能发掘学生的感动点,不仅有利于才情、个性的展示,更能防止宿构。事实上,学生视界的优秀作文题往往是富含美感和诗意又不失文化和理性色彩的。近几年的上海卷作文尤其是2006年的命题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深受学生欢迎即证明了这一点。命题如果能触动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往往最能发挥出学生真正的写作水平。因此,2007年高考作文命题应做到“理性”和“感性”的统一,让命题既有美感和诗意,又有人文和理性,作文材料应感情色彩鲜明,有智性的光芒和理性的深度;或者多个命题,分别彰显感性和理性。由考生任选。这既可体现“选择性”和“多元性”,符合新课标要求,又吻合当前作文实际,让不同思维倾向的考生充分展示出写作主体的才情和个性。w
二、设置方面,应处理好“大”和“小”的关系。形式上化“大”为“小”,彰显全面性;分值上由“小”增“大”,突出作文这一综合考查方式的地位。
新时期以来的高考作文对学生作文能力的考查一直缺乏全面性。要么限定文体,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要么文体不限,学生根据专长自选文体,偶尔增加一个小说明文或片段作文。如此,很难通过一篇作文全面检测出学生的写作水平。特别是实行“话题作文”形式且不限文体以来,有的学生应试心理作祟,从高一开始就只练某一种文体。导致严重的能力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