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30字。
新课改下“对话式”课堂教学的探究
扬州中学教育集团树人学校 朱云峰
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材料的性质,以探究为核心,创设了三种各有侧重又相互融通的呈现方式,构建了多元的学习情境,引导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近两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个人觉得,无论是文本研习,还是问题探讨,抑或是活动体验,都共同地存在着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体验的核心问题。因此,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对话式”课堂教学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依笔者之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吃透新课改的精神,又要准确把握好“对话式”课堂教学目标和操作程序,必须把握以下三点:
一、师生平等是“对话式”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个过程而已。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不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而是把教师看成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在传授过程中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下,我们应该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互动流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转变到“共同探讨”上来,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是学生在探求知识道路上的一位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相处、互教互学的新型师生关系。让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氛围,享有平等的对话权利,这是“对话式”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在“对话式”的课堂教学中,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问题,学生常常会有不同的理解,有时学生的理解互相之间也是对立的,甚至是我在备课时始料未及的。此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担心,不是集中式的“一言堂”,而是要我们放弃“权威”的表决权,避免对话的结束或终止。趁势抓住学生理解上的不同,启发引导学生大胆探索,让真知灼见在分析辩论中显现。比如,我在《我心归去》一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当我讲到文中“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时,没想到有一位同学却说:“老师,我不认为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当时我一愣,但我也没有当场否定他的发言,而是让他继续讲,他说:“也许过去的作者生活经历中有着过多的辛酸往事,生活在家乡时曾有过艰辛、痛苦、无奈和悲伤,而在我们今天,故乡的美丽饱含着我们的骄傲和自豪,美从来就是阳光的,灿烂的。”我听完,不禁为这个学生解读文本能融入自己的思考而高兴,其他同学也从中受到启发,我因势利导地指出文学作品的理解要从作者的身份、生活时代去赏析,不能脱离文本,这样,才能读出文本的个性,也显示出自己的阅读个性。这种对话,不仅体现了对文本理解的多元化,而且也使学生在平等的精神氛围中健康成长,有百利而无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