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小题,约8900字。
2006-2007学年度浙江省杭州高中高三年级3月月考
语 文 试 题
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II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一律做在答卷页上。
第一卷(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荫庇(yīn) 脑髓(suí) 恸(tòng)哭 熏陶渐(jiān)染
B.弥笃(dǔ) 果脯(pǔ) 契(qì)据 群雄角(jué)逐
C.慑(shè)服 谄(xiàn)媚 阜(fù)盛 咬文嚼(jiáo)字
D.羞赧(nǎn) 嗫嚅(rú) 桎梏(gù) 时不我与(yǔ)
2.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想想在冬日的夜晚,泡上一壶酽酽的浓茶,最好面对熊熊的壁炉,然后呢,捧着自己喜爱的小说读读,或者信马游缰地写点什么,这才是我们普通人的文学呢。
B.当梦想与现实相遇时,落慌而逃的总是梦想。再也不奇怪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会服服帖帖地在庸常的体制内过着安稳的生活,然后渐渐麻木。
C.光阴荏苒,云烟氤氲中,一张张模糊的脸,想触摸却是孤寂的空气。昔日的岁月像东逝的流水,一直流向远方,不歇,不停,不回,留给我无限的惆怅。
D.因为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系统开发商各行其事,自行设计教育资源和管理信息的格式,致使各系统之间共同之处甚少,无法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
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
A.棒喝(促人醒悟的警告) 爱屋及乌(爱一个人连带爱他屋上乌鸦)
不齿(不愿意提及) 暴珍天物(残害灭绝天生的自然资源)
B.齿冷(耻笑) 鞭辟入里(言辞或文章的道理很深刻,透彻)
赴敌(赶走敌人) 别出心裁(另想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主意)
C.腹议(预先构思文章) 耿耿于怀(怀着心事,很不痛快)
汗颜(因羞愧而出汗) 瓜田李下(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D.就范(听从支配和控制) 分庭抗礼(分裂政权,对抗中央)
绝倒(形容大笑,前仰后合) 权宜之计(暂时采取的办法)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求知识、作学问上,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自古就被誉为美德。看来,“贪”什么,“得”什么,才是问题的要害。
B.秋雨湿透了衣衫,画出了他削瘦凸起的胛骨,他双手交叉护在胸前,可没有用,仍然颤抖着,噤若寒蝉。
C.许多非法挖砂船在离长江护堤300米以内疯狂挖砂,对长江大堤产生了严重危害,一旦千里金堤溃于一穴,灾难首当其冲会降临到浔阳城头。
D.明明什么也没赠送,却打着买一送一的旗号欺骗消费者,这种拉大旗作虎皮的商家比比皆是,消费者却蒙在鼓里还以为讨了便宜。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两位律师指出,根据法庭调查的事实和东城区分局刑警队及法制办出具的书面证明材料看,王萱是在并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就交代了自己的罪行。
B.眼睛全息治疗仪将六种高效治疗近视的方法科学组合,对眼睛进行由内而外、系统全面的调理和治疗,实现了治疗量大于用眼量。
C.然而,被指派从事外滩日常环卫保洁工作、每年有30万元作业费的外滩保洁公司,却始终难以达到风景区的保洁标准,群众投诉信纷至沓来。
D.的确,我们很难简单地概括出中国文学的传统,但大约不会有人否认,先秦文学中的《诗经》、诸子散文和《楚辞》是后人难以超越的高峰。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部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欧也妮·葛朗台》的作者巴尔扎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者莎士比亚、《项链》的作者莫泊桑,都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C.陶渊明,一名潜,自号五柳先生。他的诗文自然淡泊,后世诗人盛赞其为“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
D.《阿Q正传》集中体现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想,借助阿Q这一不朽的艺术形象,鲁迅不仅画出了“沉默的国民的灵魂”,而且揭示了“精神胜利法”这一人类普遍的精神现象。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我们常常使用这样的说法:“狩猎的民族”、“低级的狩猎部落”等等。我有没有权力使用它们呢?换言之,那个人所共知的古老公式,是不是令人满意呢?
毕歇尔说,这个公式根据的是这样一个默认的前提:原始人开始吃的是动物食品,后来逐渐过渡到植物食品。但事实上起初吃的是植物食品:水果、根块。植物食品的天然补充物是一些小动物:贝类、甲虫、蚂蚁等。毕歇尔认为:“如果要寻找向下一阶段的过渡,那么可以推测出来:原始人是不难发现从那些落在地上的球茎和硬果中生长出来的植物的,这无论如何不比发明钓竿弓箭或驯养动物更难。”他深信游牧民族应被看作变得野蛮的农人。
另一个研究原始经济的德国人潘科夫在他的论文中提出,把各民族区分为狩猎民族、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妨碍了对原始人类经济生活的正确理解。不错,这种生活基本上总是十分狭窄,可是比起那个根深蒂固的设想依然要广大得多。在这种生活中,狩猎是和耕种相结合的,耕种是和畜牧携手并进的。一切民族的进程都服从于同一个规律,是简单化、公式化的认识。在黑人这里是这个样子,在印第安人那里又是另一个样子。他说,知识上取得的各种成就已形成了我们的全新的认识。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先妣事略
归有光
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
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
孺人讳桂。外曾祖讳明;外祖讳行,太学生;母何氏。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由千墩浦而南,直桥并小港以东,居人环聚,尽周氏也。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赀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