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700字。试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福建省仙游县盖尾中学 连清霖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注重培养学生适应21世纪需要的语文素质。新《语文教学大纲》明确了教学目的,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所谓“审美,就是由美的对象所引起的复杂的心理过程。审美包括为主体、客体两个方面。审美主体是指从事美的实践活动的健全的人”;审美的客体是作为美的诸因素的社会生活。美学是一门以美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它的基本内容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和美育诸方面。美育是以美诱人,以美感人,以美动人。这种独特的育人手段,从形象和情感激发人的形象思维和情感反应,使受教育者心甘情愿地被潜移默化。
美育是美学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领域的引进和运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就是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情感,陶冶美的矿石,撒播美的种子,酿造美的甘泉,塑造美的灵魂,熏陶、感染、丰富、净化学生,以美育美,以美育人。中学语文是教学内容极为丰富、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语文课是一门特殊的文化课,绝大部分课文与人们的思想、理想、情操、精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课反映生活、描绘自然、抒发感情、介绍知识,自然地有着美的篇章、美的语言、美的意境和美的形象。教材给语文课文对学生进行语言美、形象美、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情感美、创造美的美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给予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语文教学,学生能感受到作品中艺术形象的美,语言种种特色的美,说理抒情的美,提高学生辨别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激发他们去感受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去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如何利用中学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是每位语文老师应关注的课题。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美感能力的培养,才能促进语文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一、指导学生“美读”、提高审美的感受力 审美感受略语主要包括感知力和想象力,它的发展和提高,突出地表现为感性之中有理性、情感之中有判断的直觉体悟能力的形成和强化,它可以极大地帮助受教育者从感性形式中直探其中的底蕴。这便能帮助智力结构的完善,使抽象的理性返回于感性,使知识不致成为枯燥的结论成为僵硬的教条。文学教育之所以能“春风吹又生”,是有其深刻原因的。文学作品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丰富的,优美的,保留了语言艺术的精华。例如《诗经》《楚辞》,先秦两汉的散文,唐诗、宋词和唐宋散文,元明清戏曲和古代白话小说,以及现、当代的文学巨匠的著名作品,都代表着语言艺术的高峰。对于这样的许多作品,指导学生“美读”,可突出美育的感知性。“美读”就是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诵读。叶圣陶先生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时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个委婉,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演员读台词那个样子。所读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地传统读法,务期尽量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认为:“美感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就是美育,它的直接作用在于塑造心灵美,培养高尚的情趣。正因为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情感是不能强迫的,因而美育且有诱发和疏导特点,对美的热爱要靠美的自身的魅力唤起。而诵读美读
是审美的主要手段,通过教师的诱发疏导来审美,要以美读训练为基础,与美读指导相结合,深入理解诗文,并给以技巧上的指导,在美读过程中,目视、口诵、心想,理解内容,构想意境,感知其音乐性和美术性。美读形式多样化,可老师泛读,学生朗读,配乐朗读,磁带范读等,依诗歌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