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000字。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李仁甫 居正忠
[文题]
有人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有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1.新颖的立意,广博的引用
杰出的人开辟路,并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获得了路的冠名权:归隐属于陶潜之路,死节属于屈原之路,达观属于李白之路。也许一切路都被他们创造了,一切人生模式都被他们代表了,后人似乎只有“沿着”的份儿,于是本文的立意就在于“选择”了。这是本文构思上的独特之处。作者在对陶潜、屈子、李白所代表的三条路的褒贬之中完成了自己的选择和对“人与路”的诠释。在考场上能够旁征博引,展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很不容易的。
[佳作示例一]
人与路
一考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站在喧嚣的历史舞台上,聆听古代哲人的足音,同是华夏文坛上的巨人,陶潜、屈子、李白却走出了不同的人生之路。究竟后人应沿着何人的路前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国文人中,又有谁能将心澄净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渊明选择了归隐之路。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然而,陶潜除了饮酒采菊之外,还做了些什么?或许连他自己都无法回答。归隐之路为中国无数文人所选择,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导致了整体上的不道德。”或许是历史的机缘,促成了一座文学的丰碑。但历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凭千万个陶渊明能够走出去吗?
我放弃了归隐之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子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凛然正气,带着满腹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子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得如此透彻清澄。但当他忘记了混浊的天下时,他又何曾记得还有千万的百姓与自己远大的理想?
屈子之路虽壮,却承受不了沧桑重荷。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看红尘,走着辞别故友。
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
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
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
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
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腐朽的政治舞台上磨来磨去,却无半点污迹与磨损!
陶潜人生之路的选择,是其志趣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