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取得高分的要诀

作者:陈和器 杨世焕  时间:2007/3/7 9:40:3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58
      话题作文是高考、中考作文考试的主要形式,话题作文如何出奇制胜,博得高分是众多考生都十分关心的问题。这里不妨教给大家一些方法:
  一、话题不泛——化一为万终归一
  话题作文命题时为公平起见,降低考生审题难度,常大而化之,提供一个内容范围,要求考生围绕话题展开即可,可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体裁。考生审题时不能简单地将话题当作题目,必须用精细思维方法,通过限制、切分、分类等办法,化大为小,化意为象,将一个大的话题,分解为若干个子题,然后选择一个题目切入,这个过程就称之为“化一为万”。题目一经确定,则写作时针对题目展开,是题目而非话题成为选择内容和形式的唯一依据,这就是所谓的“归一”。如话题“空间”,可拟出“我家的阳台”“308号宿舍”“发生在7号车厢的故事”“给彼此都留一点空间”等题目,选择一个作文,内容就容易具体深入。
  二、开头不拖——入题迅速展开快
  作文开头最忌绕弯子,不着边际,应试的话题作文尤其如此。考场作文开头一般要控制在五行以内,长了容易淹没主旨,造成视觉疲劳,让阅卷老师厌倦。内容上一定要接触到话题或题目,直截了当,直奔主题。如:有一篇话题为“语言与沟通”(2005年广东高考)的考场作文,作者拟题为“语言是沟通的钥匙”,开头一段开门见山,直指话题和题目:“假如沟通是一扇门,那以语言就是这扇门的钥匙”。首段即开宗明义,毫不拖泥带水,突出了“语言”与“沟通”的辩证关系,给读者以明确信息,让人印象深刻。
  三、结构不散——一目了然见匠心
  考场作文无论选择何种体裁,都必须有适合内容表达、完整严谨的结构,体现作文者清晰的行文思路。完整是指作文有头有尾,达到最低字数要求。严谨是与内容主旨相匹配,符合逻辑和人们阅读欣赏的习惯,体现清晰的思维过程。严谨的结构让人读后有一目了然的印象。如上文提到的《语言是沟通的钥匙》一文,作者采用议论文形式,在首段明确了中心论点后,接着用三个排比段从三个方面讨论语言的作用:“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有利于亲情的沟通”,“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有利于友情的沟通”,“恰如其分的语言表达有利于爱情的沟通”。结尾用“一言以蔽之,请好好运用语言的钥匙,让沟通直接到达心坎上”作结,全文用总分总结构模式构成内在逻辑,明晰而谨严。
  四、语言不俗——巧借修辞来“装潢”
  “作文如绣花,修辞来当家”,好的作文常常以优美耐读的语言取胜。平庸单调、乏善可陈的作文一定是“泯然众人”的,因此,习作者要善于运用修辞技巧,无论拟题还是行文,都要经过精心锤炼,找到最有表现力的表现形式才算是成功的。2005年山东高考出现的一篇满分作文《双赢的智慧》,可谓字字珠玑,文采四溢,读来余香满口,可谓赏心悦目,下面摘取几段以飨读者:
  “雄鹰振翅高飞,划过长空。那一片湛蓝包容了它的不羁,承载了它的稳重,为此,蓝天才多了一分神秘,多了一分美丽。
  鲤鱼摆尾洄游,穿透碧波。那一片汪洋容许了它的活跃,收留了它的灵动,因此,大海才多了一分迷人,多了一分澄澈。
  黄鹂枝头高唱,划破密林。那一片苍郁容纳了它的不安,守护了它的机巧,于是,森林才多了一分深邃,多了一分安适。
  彼此容纳,彼此和谐,这便是双赢的智慧。”
  五、材料不陈——时新素材见功底
  材料是作文内容的重要元素,其基本要求是丰富、典型。没有材料或材料不典型的作文要达到内容充实的要求,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考生使用材料最常见的问题是陈旧老套。“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老面孔反复出现,了无新意,自然难于取胜。因此,考生考前必须积累一些时新素材,充实更新素材库,这样作文运用材料时注入一些“新鲜血液”,作文也会因此而显得鲜活,增强了资料性和可读性。2005年全国卷Ⅰ作文话题为“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一个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道:
  “邰丽华,一个两岁失聪、失声的普通残疾人,可以一鸣惊人,在舞蹈界小有成就,恐怕对很多人来说都很出人意料。没有人会想到一个听不见声音的人会在无声的世界里翩翩起舞,而且还舞得那样精彩。可当人们知道她为了练舞吃尽了苦头,她一遍一遍在心中默记节拍,一次又一次在空无一人的舞房里苦练,一回又一回摔倒又爬起来后,都认为她的成功在情理之中。那是她付出后应得的回报。”
  ——《偶然和必然》
  文中邰丽华的材料新颖而典型,读后眼界为之一新,精神为之一振,充分地体现了时新素材的“刷新”效应,在考场作文中是难得一见的。
  上述五法只是一些应考技巧。对考试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是作文水平的提高终归取决于考生的基本功,而这一点则有赖于平常大量的阅读和训练,这是不需要也无法突击的。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holle 于05-02 11:24发表评论: 第1楼
  • 立杆见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