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21张,本课件从北大历史引入,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注重字词等基础知识,并整体把握了文章中心。最后联系实际,进行相关拓展延伸,思路清晰,简洁实用,图文搭配和谐。同时附教案一份,共1课时,约4100字,与课件配套使用,效果更好。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教学设计
xczxxhm
教学目标:
1. 结合注解,疏通字句,读懂文章大意。
2. 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3. 学习作者勇于创新、锐意改革的勇气和精神;追求健康积极的学生生活。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方针和巨大贡献。
2. 分析关键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联系现实,体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媒体平台:
①教学用具:北大和蔡元培的照片
②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今天的北京大学是享誉中外的著名学府,能够考入北京大学深造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同学们可知道80多年前的北京大学是什么样子的(打出北大的两幅照片)?蔡元培是近现代中国教育及学术界奠基人之一,他和北大有什么样的渊源?就让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来加以认识。
二、出示本文的课题、学习目标
三、相关的背景及作者材料介绍
1、关于“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堂,即现在的北京大学。它诞生于清末民族危亡之时。为了救亡图存,1898年,在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志士的推动下,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设立京师大学堂。当时大学堂不仅是全国最高学府,而且也是负责管辖各省学堂的全国最高行政机关。戊戌变法失败后,各种新政多被废止,唯大学堂“以萌芽早,得不废”。1912年5月1日,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原大学堂总监督改称校长。所以严复,这位近代中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成为北大首任校长。1916年12月,教育家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整顿校风,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形成了北大独特的学术环境与学术空气。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时任校长是陈佳洱院士。一百年来,北大培养了近20万名毕业生,其中很多人在影响和推动中国近现代思想理论、科学文化和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1998年,北大已有8个学院、23个系、52个研究所、63个研究中心、42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成为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教育中心和科学研究中心。
2、写作背景
1916年底,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接教育部电,请他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这并非美差,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所以蔡元培一到上海,“有多数友人劝不可就职,说北大太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名誉毁掉了;也有少数劝他的,说腐败的总要有人整顿,蔡元培最终听从的是这少数人的意见,走上了北大校长的职位。
3、走近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