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20个字。
挖掘文本资源,培养语文学习兴趣
内乡县夏馆初中 邢明理
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学者都十分重视兴趣在学习、工作中的作用。孔子云:“好学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学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些道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现在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浓的现象,这一现象已成为阻碍我们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在语文学习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语文课作为工具有它枯燥的一面,作为文学又有它生动、形象的一面。我们要善于利用好语文课的后一种特点,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下面笔者就将自己在挖掘语文文本资源,培养语文学习兴趣方面,谈一点自己粗浅做法。
一、采用音乐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是什么?有人说它是山涧的一泓清泉;有人说它是大地上的一声惊雷。而我要说它是语文课堂中一股新鲜的血液。它洗涤了学生的课堂睡眠,扫荡了学生那茫然的神情,带给课堂的是默契与兴奋!
现在大部分学生对歌都情有独钟,因此,我们可以充分把学生的这种才能挖掘出来,而且可以让其往纵深发展。在语文教学中,以教学媒体出现的音乐、图片扩大了学生思维的时空范围,创造了许多感性经验不可能得到的“类感性材料”。如在讲授《蒹葭》一文时,本人利用flash音乐《在水一方》(琼瑶词 林家庆曲 邓丽君演唱)先让学生感受一下课文的意境:在一个绿草苍苍,白雾茫茫的水边,有一位漂亮的姑娘若即若离,一位小伙子驾着小舟,逆流而上,想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顺流而下, 想与她轻言细语,她仿佛在水的中央。若即若离的姑娘,小伙子怎么能追得到?在反复的歌唱中,在感性的音乐中,在缠绵的歌声中,在形象的图像中,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展开了,学习的热情也得到空前的高涨。很快就把握了教材的内涵,理解了抽象文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现在我真正理解了乐圣贝多芬的“音乐能使人的灵魂爆发出火花”真正内涵。
二、借助绘画激发学生兴趣。
现在的许多学生都爱绘画,语文课上,恰到好处的绘画不仅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的培养,而且对培养高尚情操,发展创新思维大有裨益。《春》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读着这篇散文,一幅幅清新、美丽、动人且生机勃勃的图画呈现在读者面前:嫩绿的小草、繁茂的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