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350个字。
关键字: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作者:徐斌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课本剧表演《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这是一个名人单元,写的是闻一多、贝多芬、邓稼先等等人物。《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展示的不仅仅是作家福楼拜,还展现了屠格涅夫、都德、左拉三位作家的群像。课文着重通过描写他们的肖像、动作、语言来表现他们的性格。不同的肖像、动作、语言表现出人物不同的性格,如福楼拜的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屠格涅夫的狂热理想,醉心文学事业;都德的生性活泼,健谈;左拉的温和,寡言,坚毅,聪慧等。
为了让学生能和文中文学巨匠亲密接触,直接对话,深入的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我在教完这一课,让学生了解了课文情节和人物形象后。我向学生宣布,下个星期要举行一场课本剧表演,内容就是我们所学的《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学生听了,高兴异常,大声欢呼。我让学生静下来后说,要想进行课本剧表演,首先我们要把课文改编成剧本。那么什么是剧本,剧本的要求有什么呢?我向学生讲述了剧本的要求,要有时间、场景、人物、情节以及剧本中的旁白、对话等。接下来的几天,我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几个小组,确定每个小组的组长,撰稿人,以及剧本中每个人物的出演者。在此,我对学生提出了要求,课本剧的改编必须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和课本原意,人物的性格特征必须符合原著,不可将其改成“搞笑版”、“大话版”等。当然,我要求学生也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剧中添加人物,但要忠于事实和课本中人物的性格发展规律。在改编之前,我希望同学们去阅读更多的有关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四位作家的作品,并去搜集他们的生平资料。因为作为演员,要想演好一个人物,一定要全面的了解这个人物的生活经历以及他的平生。
接下来的几天里,各个小组的组员在组长的组织下,再次深入解读课文,开始收集相关资料,结合课外拓展的知识点,以及个人对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四位作家生平的了解,他们开始编写课本剧。他们热情高涨,工作开展的紧张而有序。
在大家的期盼中,表演课终于到了。在上课之前学生交给我的软盘中,我看到了他们收集的有关资料。有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四位作家的文字简介和生平资料,还有他们的图片资料。甚至还有相关的网站,如:
http://www.mypcera.com/book/wai/no/t/tglf/
http://www.ssreader.com/today_t.asp?ID=2187
http://www.ebubu.cn:8010/RESOURCE/GZ/GZYW/ZSD/CLXL/3/1/1/3594_SR.HTM
http://www.oklink.net/zjzj/foreign/french/06.htm等等。
学生在上课前就把课桌摆成U字行,就像要开主题班会和联欢晚会一般,教室里热闹非常。有几个小组还带来了道具,像胡须啦、纸币啦等等。上课铃声打响,“总导演”朱轶夫宣布“《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课本剧表演开始”。接着,他忙前忙后的安排“演员”们陆续上场。
几场表演下来,教室里飞扬着学生的笑声和鼓掌声,“演员们”表演的认真,“观众们”观看的兴致勃勃。徐伶倩、许露露、温梦迪的旁白读的清晰而吸引人,罗晗扮演左拉可谓是所有演员中最形象生动的了,嘴巴上贴着假胡须,“中等身材,微微发胖”,“肥胖而坚毅的脸”,实在是找不出第二个如此优秀的演员了。他的表演博得了班级同学的阵阵掌声。“福楼拜”与“屠格涅夫”见面时的热烈拥抱使同学们使大家捧腹大笑。我拿着照相机瞅准机会,把“演员”和“观众”的欢快都装进了七寸照片。由于是两节课连在一起上的,课间学生表演的时候,班级窗户外站满了隔壁班级的学生,他们好奇的睁着眼睛观看我们班级学生的表演,也许他们在猜想,我们是不是在上班队课?也许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我们是在上语文课呢?几个剧本,几场表演,看得我们津津有味,两节的课本剧表演,最具代表性,最得到大家认可的,掌声最多的,是以朱轶夫为组长的那一组。他们的剧本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