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90个字。
构建和谐、高效的阅读“对话”机制
刘海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对话式”阅读教学是师生以初始文本(学习材料)为话题,在多向的敞开与接纳、交流与碰撞中,实现积累语言、积淀文化、形成语感,进而实现“视界融合”、精神互通,再造文本“意义”(完成作品的价值认同)的过程。这一过程既包含了认知结构上“建构→解构→重构”三个相辅相成的环节,又形成了学生、文本、教师这“三个主体”围绕文本交互“对话”的关系。与之相适应,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然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在一些公开课中,出现了淡化教师主导作用的“唯自主化”倾向、忽略学生个体的“唯合作化”倾向和漠视文本价值的“唯综合化”、“唯表演化”的倾向。这种矫枉过正的做法片面的拔高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意识,虽然改变了教师独霸天下的痼疾,却又走向了学生独行课堂的极端,破坏了阅读的积淀性和审美性。在阅读“对话”中,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自主学习中的师生关系、合作学习中的生生关系以及探究学习中的生文关系,就很容易使阅读“对话”变相为学生之间毫无意义的“闲聊”,阻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文之间的多向信息和情感的交流,降低阅读的效率。
那么,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中构建和谐、高效“对话”机制呢?
教师:师生“对话”中“平等的首席”
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新课标倡导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但那种片面夸大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而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的“牧羊式”教学的做法,会使学生还没进入情景的讨论变相成为自由交谈的娱乐过程,从而使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对话”因缺乏有效的调控,使自主学习泛化为无主、无序、无果的“自学”。比如,一次公开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