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90个字。
农村学校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刘海燕
作为母语的语文,有着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和丰厚的语言、文化资源,使得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更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给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
勿庸置疑,经济发达地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条件比农村地区要优越得多,但农村旖旎的自然风光,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古老神奇的风土人情和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则是现代化都市所匮乏的。因此,农村学校教师宜在“农”字上做足文章,积极拓展具有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使之与学生生活和农村生产实际相结合,“教育意义”的外在压力就会变为学生“我要学”的内在动力。
一、对教材进行本土化的“二次加工”,开发教材的“第二生命”。
从课程资源利用的角度看,叶老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告诫我们不要沉溺于教材,被动的“教教材”,当教材的“消费者”,而只能把教材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重要媒介,并针对具体校情、学情,对其进行大胆而有创意的增删、改编和重组,主动的“用教材”,作教材的“开发者”。
首先,要整合课程资源,注意各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和本学科点面辐射,使教材内容综合化。学习化社会的思想和课程标准都要求我们采用“瞻前顾后”的方式梳理学科知识,整合学科目标;采用“左顾右盼”的方式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开展跨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如果善于通过对教材的重组,使之变成一个个巧问的“链接”,就无异于给了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善于打破学科界限,强调语文与音乐、美术、科学、社会等学科的融会贯通。我们要在把握语文个性的基础上,以课文语言为凭借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同一册不同学科的教材,往往都能找到几个相同的“点”,我们要善于整合各个学科的力量,让同一个知识点徜徉在学科之间,汲取多方面的营养。
我们还要立足原教材的点,把这个点推向广阔的面。我们可以由某一篇作品生成很多新的“教材”,如作者的其他相关作品,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家或不同体裁的作品的对比赏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