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课时,约3200字。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教学目的]
了解马克思的伟大贡献,学习马克思献身于革命与科学的精神。
理解本文的论述特点--严密的逻辑性(严谨的结构;高度精练、概括的语言);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水乳交融的特点。(重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生平)
今天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作者恩格斯。(板书)
1844年9月,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相识。从此以后的40年里,他们在革命实践中共同战斗,在革命理论上共同创造,一起草拟了《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因病逝 世,3月17日,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行,恩格斯发表了这个讲话。这个讲话共一千一多字,高度地概括了马克思一生的伟大贡献,对马克思表达了崇高的和深切的悼念。
二、相关知识
本文是一篇悼词。那么什么是悼词呢?
悼词是演讲词(插入演讲词的定义,见书P50),但是它不是一般的演讲词。它是在“葬礼”这个特殊场合上对死者的哀悼和一生功绩的评价,属于议论文范畴。其结构一般为:(见《名师伴你行》)
那么在这篇悼词中恩格斯到底说了些什么,又是怎样说的呢?下面我们完整地听一下这篇文章的录音,请大家注意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三、讨论文章层次与段意,体会逻辑的严密性(板书)
1、根据悼词的特点可将文章分为几大块?(见下)
一、逝世情况(1)
发现人类历史发展规律(3)科学家
对于 发现剩余价值 (4)(思想家)
历史科学 其他许多领域也有发现(5)理论 驱逐
二、巨大损失 科学是革命的力量 (6) 敌人 诽谤
(伟大贡献)对于 宣传革命(编报、著书) 诅咒
(2) 无产阶级 (7)革命家- 影响(8) 尊敬
组织革命(创立工人协会) 实践 人民 爱戴
三、悼念、赞颂(9) 悼念
①段和⑨段是一般悼词通常的开头和结尾。全文的主体部分是②—⑧段。②段是全文的中心段,是全文论证的总纲。③④⑤三段,论述了马克思在历史科学研究方面的伟大贡献,紧扣②段中的“对于历史科学”。⑥段是论述从“科学家的马克思”到“革命家的马克思”的过渡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⑦段是论述马克思的革命活动,紧扣②段中“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⑧段加以归纳,总述马克思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和革命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思路来安排结构的,体现了严密的逻辑性。
2、逻辑的严密还表现在段与段之间一般都用了总括上文引起下文的承递性语句。如:
第2段的“这个人的逝世”;
第4段的“不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