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10字。对新课程标准下语文学科的评价的原则、方法等进行了可行性论述。
遵循母语教育规律,建构语文网络评价模式
刘海燕
在语文评价中,要遵循母语教育的规律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对评价目标、标准、内容等进行系统的改革,建构师生互动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评价网络,才能实现评价激励和促进的积极导向功能。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成长记录袋”等新的评价方法就是这种多元化、个性化、人性化的评价范式,它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在每一学段进步的幅度,是一种灵活、开放、多元的评价理念;它充分尊重学生主体的独特体验,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认知的多元性,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和思维过程,能“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①
那么,如何才能建构这种立体化、网络化评价模式呢?
语文教育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决定了语文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与个性化。“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②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语文作用于人的精神领域,而学生的兴趣爱好各异,阅历千差万别,其精神领域的丰富性、复杂性必然对语文课程的所有资源作出多元的、个性化的意义重构;语文材料特别是文学作品本身往往是多义的、模糊的,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语文评价应提倡多角度、多元化、有创意的解答。
语文对人的影响是一个隐性的、长期的文化积淀过程与建构个体体验的过程。在阅读活动中,根据接受美学的观点,文本的世界只有与学生的心灵相通,它的意义才得以凸现,而这一过程极具主体性、亲历性、情感性、创造性。因此,个性化必然成为语文评价的首要特征。语文学习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决定了“ 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③,我们不能用标准答案规范学生个性化的、富有创意的学习,而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悟。
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化决定了语文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评价内容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语文课程立足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价值取向,这不仅体现在“知识+技能”的行为目标上,而且包括“过程+方法”的展开性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性目标。这三者相互渗透,相互依存而整合成的三维目标,把学生的创造性与自主性以及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尊重多元文化的态度,积极进取与竞争的意识等智力与非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