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七校2006-2007学年度高三语文联合模拟试卷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沪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11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4/29 8:25:2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8700字。
2007届七校高三联合语文试卷
本试卷满分150分,答卷时间为150分钟,考后交答题卷及作文纸    2007. 3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20分)
1967年圣诞假期将近,英伦三岛寒风凛冽,深夜里乔瑟琳·贝尔匆匆忙忙赶到剑桥郊区的射电天文台,调好接受机,不无侥幸地及时录下了她所追求的天文信号。这是她观测到的第二个当时被戏称为“小绿人”的无线电信号(“小绿人”是作家H·G·威尔士的一本科幻小说里的一个外星人)。乔瑟琳·贝尔当时在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当年的11月用射电望远镜进行课题观测时,意外地发现了一种发出周期性“脉冲流”的天体,脉冲周期出奇地规则——每隔1.337秒一个,就像是“太空中的钟”在不断地播出它的时间信号。
对这一观测到的现象,当时的天文学无法解释,因而被戏称为不可捉摸的外星人——“小绿人”。然而,科学上的“无法解释”往往会是突破性进展的先导。这一发现正是这样,它导致了20世纪天文学的一项重大突破。剑桥科学家为此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
我们注意到,这一结果不是得自直接的科学追求,而是属于科学发现中所谓的“巧遇”。科学史中这种“巧遇”屡见不鲜,但带有偶然性。而从这种偶然性中探究其中可能含有的必然性,一直是学术界备受关注的问题。下面让我们跟着乔瑟琳的故事,带着这种探究的目光来回顾一下那个值得纪念的1967年末。
那时乔瑟琳已经在剑桥大学经历了两年半的研究生生涯。她的导师A·休伊什给她的研究题目是:利用“行星际闪烁”[ 闪烁是因为恒星投来的光波穿过地球上空一团团湍动的气流时受到了影响。而天体无线电的“行星际闪烁”(表现为射电望远镜录下来的强度的快速起伏),则是因为电波穿过太阳系空间也就是“行星际空间”时受到了太阳抛出的一团团湍动的电子气体的影响 ]来估量“类星体”的角径。主题是类星体。类星体是当时的一项重大天文发现,研究刚刚起步。光谱特征表明这可能是远达几十亿光年的奇异天体,其能量抛射大得出奇!于是,类星体究竟是不是那么远?靠什么产生能量?便在当时成为一个热烈讨论的问题。休伊什针对这些问题,让乔瑟琳用测量“行星际闪烁”的方法来估计一批类星体的角径,希望借以作出基本的判断。
这是一个非常适合于研究生的课题,选题目标有挑战性,但不失稳健;方法上,行星际闪烁的研究是剑桥率先发展的,现在加以拓宽应用,有一定特色。
这样的选题目标和方法,无疑可以造就一篇优秀的论文。
为了测量行星际闪烁,休伊什设计了一台专用的射电望远镜,为了能够记录到类星体电波的快速闪烁,天线必须造得很大——占地达两个半足球场,安装了相当于把两千多个普通电视天线联在一起的系统,一共使用了一千多根木头柱子和十多万米铜线。乔瑟琳和她的同伴们自己动手,抡大锤、扭铜线,化了两年工夫建成了这个庞然大物。
为了便于直观识别闪烁信号和地面干扰,他们有意不用计算机而用纸带记录仪。记录虽然看起来并不特殊,但是乔瑟琳却以她的细致和敏感辨认出了这是一种既不同于闪烁也不是干扰的陌生事物。这个陌生信号在观测记录里曾经重复出现过,按时间推算,每次正好相隔23小时57分多钟,和其它天体出没的周期相同。这些事实,无可置疑地说明了信号的来源是正宗的天文现象。于是就有了“小绿人”的戏称。
“小绿人”,也就是“地外文明”,应当产生在某个恒星周围的某一行星上,发出的周期性信号很可能会显露出行星公转所带来的周期变化特征。但他们未能测出这种特征,疑团难解!而正是在陷入这种希望加犹豫的疑团之际,发生了本文开头所说的戏剧性的情节。
圣诞节假期过后乔瑟琳仔细处理了这些资料,发现纸带上距第二个“小绿人”不远处还有一个相似的记录(又是一个“小绿人”)。多个“小绿人”的出现使他们彻底地放弃了“小绿人”的戏说,因为这些都是恒星世界里的目标,相互之间毫无联系,各自与我们相距成百上千光年,我们收到的是相应的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信号。很难想象会有好几个各不相干的“地外文明创造者们”,在极其悬殊的地点和时间,整齐划一地向我们发出这种类似于时钟却又不含其他“智慧信息”的信号!
“小绿人”最后被正式命名为“脉冲星”。剑桥天文学家们公布他们的发现时引起了科学界的震动。脉冲星很快便被认证为恒星演化理论所预言的“中子星”。脉冲星被认证为中子星,这一发现成为现代天文学前进中的一座里程碑。
中子星理论的提出超前于脉冲星的发现30年,一直被视为难以验证的“奇论”,曾是恒星演化模型中的一个“未知数”。脉冲星的发现为中子星提供了一个决定性的有力验证,并由此确立了恒星演化模型作为当代天文学一大理论支柱的地位。与此同时,它以石破天惊之势引发了极端致密物体——中子星、黑洞的探讨,为当代天体物理学(以及物理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崭新领域。
(选自《物理通报》2006年第9期,有删节)
1. 根据第一段内容,文中被戏称为“小绿人”的是                            (2分)
2. 为什么说发现“小绿人”既有偶然性,又可能含有必然性(用文中的话回答)?再举一个科学界的偶然性的例子并略加评析。(6分)
偶然性                                                                         
必然性                                                                         
例子及评析                                                                             
                                                                               
3. 造成“行星际闪烁”的原因是:(2分)
□□□□□□□□□□□□□□□□
□□□□□□□□□□□□□□□□
4. 选出符合文意的一项(3分)                                    (      )
A. 导师给乔瑟琳的研究题目是利用“行星际闪烁”来测量脉冲星。
B. 休伊什针对类星体的若干问题,用测量“行星际闪烁”的方法来估计一批类星体的角径,希望借以作出基本的判断。
C. 为了便于直接识别闪烁信号和地面干扰,乔瑟琳和她的同伴们有意选用了计算机和纸带记录仪。
D. 脉冲星被认证为恒星演化理论所预言的中子星,成为现代天文学前进中的里程碑。

5.根据全文内容谈谈剑桥科学家发现脉冲星的原因:(4分)

6. 剑桥科学家推断出“小绿人”不是外星人而是脉冲星,写出他们推断的过程。(3分)
   首先:
   其次:
   最后:

(二)阅读下文,完成7——12题(18分)
     ① 看惯了江南名寺宝殿巍峨、重檐恢弘的端庄与威仪,也熟稔于中原古刹金顶毗连、楼阁参差的丰华和逶迤,于是久而久之,佛教建筑或佛教文化,在心目中便大抵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气象。不想,初秋的麦积山之行,却让我于新奇与感叹里,领略了佛教建筑或佛教文化另一种生气和斑斓。
②麦积山,位于甘肃东南部“羲皇故里”——天水市四十余公里的麦积乡南侧群山中,以“万龛千室”的麦积石窟闻名于世。当我们终于踏上麦积山的行程时,那一路四十余公里的泥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