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20字。
中学生写作动力浅探
东湖中学 徐平
写作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从古到今有不少关于写作的研究:从孔孟的 “文以载道”,到《文心雕龙》中的“原道、宗经、徵圣”,至唐韩愈所倡导的古文运动蓬勃兴起时,这一理论已以成熟并被发扬光大;当代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应“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美国大学要求学生写作文写出自己来,充分表达学生的心声。今天写作对于个人及社会的作用比任何一个时代都有重要,但是喜欢写作的人却少得可怜。一专门研究机构就此,对闽、浙、苏10所高师,30所中学所做的万份(回收10880份)问卷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学生不喜欢或害怕写作。某高师1999级国家文科基地班(中文专业)30名学生中,喜欢写作的竟然只有2名。高中毕业生以至高师中文系学生,作文的想象力、创造力的贫弱,已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学生写作文为何如此没有动力?动力是激励人们行动的原因。它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变量,是一个很有效能的因素。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是作文教学中较为棘手的问题。
调查显示让学生写作文“皱眉头”的因素有:找不到好材料;写作内容受老师题目限制(想写的内容不是老师想看的);写不了老师要求的字数;想不到好的表现方式,写出的东西不够吸引人;看到题目没有感觉;所写的事情大多是编造的没有真情实感。笔者认真广泛地研究学生写作障碍,找到学生写作障碍的根源,以及造成这种障碍的原因,希望能从教学的角度帮助学生克服障碍,激发学生内在的写作动力,让学生由“被迫”写作到“自觉”写作积极转变。
分析造成学生写作障碍的原因有:首先长期以来,我们的写作教学中只注意到阅读的单向的、直观的作用,而忽视了读与写的互为前提、互相包容、相辅相成的关系;只强调文本的功能,忽视了阅读、写作主体的智能建构和言语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读与写脱节。其次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几乎没有进行再造想象、二度创作的空间,学生没有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文本中的情感没有在学生心内化、没有积累。另一方面文章的灵魂在于情真,一切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谋篇布局的本领,如果与情感比较起来,显然应该放在其次的位置。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却往往有意无意地将它们颠倒过来,这种颠倒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情感的伪化”:一副老气横秋的“庄肃严正”,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一套空话连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见少年出乎自然的纯真和本该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独特体验,字里行间“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个真实的自我。真情失落业已成为作文教学中的痼疾!
针对我们学生写作问题存在的种种根源,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问题:
(一)课堂与阅读教育中的“语文”情感积累。我们教师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自己对文本的二度创作,更应该给学生二度创作的空间,鼓励学生有结合自身实际情感的二度创作。尽最大努力让我们的学生能动地介入文本中去,放手让他们在文本中畅游,语文老师要做的仅时点拨而已,最大可能的让学生体会并享受到解读文本思想感情乐趣、品味文本语言的乐趣,最大限度地使文本思想与学生已有的人生体验发生碰撞并内化。
语文教材上的文本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挑选的基本上是文质兼美。语文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文本,利用各种渠道、多种途径让文中情感在学生的心中引起共鸣,让我们的学生内化文本中的美好情感。语文老师还要用多种方法鼓励我们的学生多读有益之书,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