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负高质”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4/29 18:41:48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2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9900字。
“轻负高质”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
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  王朝晖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最基本形式,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渠道,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只有面向全体学生,立足课堂,优化课堂结构,充分利用四十分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学效率,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素质教育效果。但纵观目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存在着诸多弊端: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灌输轻启发,重死记轻思考,重讲授轻自学……此种种课堂教学方法日复一日地冲谈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实现“轻负高质”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就“轻负高质”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作一些探讨。
一、探讨“轻负高质”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我们看到的多是课堂教学以师为主,课堂模式以讲为主的现象,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较少有自己的思维活动,教师“一言堂”,象这样的语文课,怎么能让学生喜欢?没有喜欢,就不会有主动参与,没有参与,谈何吸收与创造!
教师活动是人类多种交往形式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教师(或教师集体)同学生(或学生集体)彼此发生交往的过程,而交往是教学活动存在的根本标志。“没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教学就无法实现。”(俄罗斯教育博士季亚科)只有在交往中,教师才能完成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学生也才能完成对知识的吸收与创造(形成能力,进行知识再生产),而且只有在交往中,学生才会得到归属感与满足感。心理学表明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欲望,而青少年的自我表现欲望尤为强烈,他们渴望发表自己的意见,渴望寻找到自己在集体中的恰当位置,借此表明自己的才能。契诃夫指出:“当我们给儿童提供机会,让他们和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这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上得生动活泼,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气氛。”而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恰恰忽视了师生间的交往,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忽视了集体气氛的形成。这样的语文教学,是绝对得不到学生的喜欢与参与的,也绝对无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讲得再深再透再有水平,也只能使学生达到“懂”的水平,而要使学生具备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为标志的能力,则必须有赖于实践。因此,我们必须探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多样的“轻负高质”的教学方法,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上的真正主人,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二、在教学实践中探讨“轻负高质”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是由教材客体、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动态结构,而客体价值的实现必须依赖于教学的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的最终结合和充分发挥。所以,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轻负高质”,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以科学的方法来挖掘最能发展智力的潜在因素,以科学的方法来调控教师、学生、教材三者的关系,以科学的方法来调控课堂结构中各环节、各要素间的关系,从而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提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熔为一炉,以达到能通过反馈实现教学结果与教学目的同一的最优化教学过程。
教学论又认为,学生的能力是在长时间的反复实践中螺旋式地提高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培养能力必须靠平时一堂堂课教学的积累。基于这种理论,以上所提到的科学方法——“轻负高质”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就只能来源于课堂教学实践中,反过来又必定用之于平时的一堂堂课堂教学实践中。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素质教学所追求的“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高效应,培养出智能型的人才;也只有这样才会使教师真正树立以育人为根本的教学观念,利用科学(轻负高质)的课堂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真正立足课堂,真正使学生在四十分钟内得到实践与锻炼的机会。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以下几种“轻负高质”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1、整体教学法
    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整体)都是由各个因素(部分)组合而成的。就构成而言,部分的确是重要的。但一旦整体形成,它的意义和功能就绝不是部分的机械相加,联系我们的语文教学,整册书与单元、单元与课文之间的关系不是如此吗?一册书由单元构成,单元又由几篇课文、知识短文组成,但整册书所拥有的知识体系和训练体系的功能又绝不是几个单元,几篇课文、短文的简单相加了。巧妙的是,现代三大科学之一系统论的基本论点也印证了这一观点——世间和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所属的系统,各个系统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具有不同于组成部分的新的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由此可见,整体把握的理论不仅揭示了人们认知的心理特点,而且还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先进的科学方法。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增强教师的整体意识,又要强化学生的整体思维训练,以期用先进的科学方法武装起来,适应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譬如,笔者在高一新生拿到第一册语文教材后,并不急于上新课,赶进度,而是宁可多花一两个教时来引导学生研究教材特点。具体做法是引导学生翻看目录及一张整个高中阶段课文明细表。经过研究、讨论,就会发现:整个高中阶段共37单元(141文),基本可分为“记叙、议论、说明、文学类(小说、戏剧、诗歌、散文)、文言文”这五大类,而且是螺旋式进行。再比较第一册教材,就会发现:第一单元以写景为主;第二单元以写人记事为主;第三单元以议论为主;第四单元以说明为主,第五单元文学类(散文),也以写景为主,文言文两单元,侧重记叙,接近于第一单元。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学生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高中语文一册是以记叙为主,要求在初中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掌握记叙文,即把掌握复杂的记叙文作为高中第一册语文书的文体特点。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