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80个字。
略谈初中语文教学工具性的展现
——语文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
Xuxian0727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以上两者,决不可偏废。但时下,对“人文性” 突出,而淡化“工具性”的趋势愈演愈烈。如此,只能使语文教学走向浮躁,学生的语文能力华而不实。
面临“二期课改”的挑战,我作为一名新进的语文教师,该何去何从?而对于在这个大背景教育环境下的学生们,又该何去何从呢?特别是我所执教的预初年级的孩子们,他们该怎样响应这“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
由于新老教材的更替,使得低年级的学生们无法很快的融入快节奏的初中学习氛围。在这样的学生面前,我们如何去谈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眼下,最为重要的是,在经过较长时间的适应之后,能够使得学生们普遍反映出的学习行为习惯,特别是语文学习行为习惯得到改进和提高。从而,在扎实的基础之上使学生感受语文教学人文性的魅力。
一、学生普遍存在的语文学习的陋习
对于现今的预初学生而言,无论是在大层次上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水平,或是小层次的语文课堂学习习惯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例如:写字不端正、不会使用工具书、课堂质疑和互动能力较差、缺乏朗读和动笔墨的习惯以及疏于观察事物和收集信息的能力等等。
当前,很多学生在心态上对于中华的古老文字就存在一定的偏颇。因此,导致他们写字的潦草,甚至出现写“半边字”的情况;课堂上往往看似安安静静,学生们好像听得聚精会神,但无论是作业或是测试却并不尽如人意。这就是课堂互动能力和动笔墨的习惯较差的体现。至于课堂质疑,学生们的质疑问题常常能使人哭笑不得。
工具书的使用情况更是不佳。我在班级中讲评一篇课外文言文《王冕好学》,要求学生先阅读两遍,寻找出自己认为不认识或是不理解的词来。之后,给与学生们三分钟时间来借用工具书查找这些字词的音、义。孰料,结果竟然是有1/3的学生连一个字都没有查出,仅仅2/5的学生完成了任务(包括查错解释的)。
可见,这些陋习的普遍存在,也使教师们意识到学生们,尤其是预初学生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工具性的地位应更为重要。
二、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的方法
首先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听、说话习惯。
1、专心听的习惯。能够排队一切干扰,专心致志地听别人谈话、讲话。并且在听别人讲话时有礼貌,尊重别人的言谈;察看说话者的表情、动作、以便准确判断说话人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