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10字。
文言文精细阅读之《愚公移山》
一、文章内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语音
太行(háng) 万仞(rèn) 惩(chéng) 塞(sè) 汝(rǔ) 曾(céng) 诸(zhū) 箕(jī)畚(běn) 荷(hè) 孀(shuāng) 龀(chèn) 叟(sǒu)
匮(kuì) 亡(wú)以应 厝(cuò) 雍(yōng) 冀(jì)
四、通假字
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山
6、指通豫南 指通直,一直
五、古今异义词
1、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2、达于汉阴 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3、指通豫南 指: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5、投诸渤海之尾 诸: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8、北山愚公长息曰 息: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9、虽我之死 虽;古义:即使, 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
10、惧其不已也 已:古义:止, 今义:已经
11、无陇断焉 陇断:古义:山川阻隔, 今义:把持独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