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心理狭谷,唤醒主体意识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通用 / 论文集粹 / 教学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5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5/18 12:38:14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24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620字。
走出心理狭谷,唤醒主体意识
一、课题的提起和背景描述:
“自然界中普遍性的形式是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554页》)所谓规律,是一种抽象概括的事物间的本质联系,是客观事物发展变化必须遵循的轨道。写作教学的规律是什么?在整理了无数的写作教学事实之后,人们发现主要是:主体发表律、厚积薄发律、读写结合律、技能训练律。其中主体发表律是核心,因为写作实践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促进了学生主体的发展,写作的训练才有可能奏效。写作效果才有望提高。
然而,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情况可谓堪忧。笔者对北京一所普通中学179人的调查问卷显示:48人表示从根本上就不喜欢写作。(其中45人为男生)占26.8%。对写作兴趣不稳定的人数为96人,占53.6%。在“你认为写作文是否可以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的题目中,学生写出了下面的句子:
“我觉得作文是一件让我十分郁闷的事,因为没的可写,可是还必须写。只得瞎编。”
“每天干的事都一样啊。有什么好写的。作文为什么要规定字数,没有必要啊。”
“虽然我也努力过,但是我的作文就没好过。看来我不适和学文科。”
“老师规定的题目太没意思了,总是亲情友情那一套,所以没兴趣写.” 
面对学生真实但有些扭曲的看法,我深感作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课题“走出心理狭谷,唤醒主体意识”。旨在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学生这个主体的认知进行心理调适和控制。
二、对课题的认识和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意在主体性教育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初中作文教学研究。着重探讨初中阶段作文教学如何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如何对主体进行心理调适和控制。以研究“学生”和“学”为起点,确立目标。增强主体意识,激发写作情趣,摸索一些提高写作教学效能的实践经验,供方家点评。
1、对作文教学目的的认识。主体教育的理论告诉我:教育的目的在培养人,培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就是使学生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体和永不枯竭的创新力。而绝不仅仅是停留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的认识层面上。
2、对如何在主体性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作文教学的认识。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
(1)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全体学生的作文自觉性、积极性是作文成功的关键。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被培养起来了,负担才有可能化为动力,受动才会向主动转化。作文的输出才会源源不断。个性才会得到张扬。(2)主体性作文教学必须特别重视学生非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