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00字。
谈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溧阳市蒋店中学 葛法新
中学语文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我们曾经慨叹过以往教学中出现的高分低能现象,我们也曾呼吁过教师“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所有一切都表明,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我们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根本所在。因此,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所能起的作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在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它的特点是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思维训练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教师的首要责任与作用在于一个“导”字,学生主要通过训练达到训练目标,教师以教材和学生的思维现状为凭借,充分挖掘思维的内容,积极创设思维训练的情境,巧妙点拨,突出思维训练的发生过程,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手段探索作者谋篇布局的思路,组句构段的规律以及句与句之间,调与调之间的逻辑联系。
一、 挖掘训练凭借
这里所说的训练凭借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材中所蕴含的可作为思维训练对象的文字材料;二是指学生阅读过程中容易激发出思维火花的突破点,前者为导火线,后者为引爆点,两者的有机结合,就会在学生的思维场中发生一场场大裂变,就可能循环往复地推动思维次第发展。
文字材料教材中无处不在,关键是教师对之合理取舍和精心设计,使之成为有趣、有味、有意义的形象,起到导火线的作用,如教授《绿》时,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诗句为出发点,正好切入朱自清的两篇散文《春》与《绿》,激发学生忆春,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梅雨潭的秋之绿。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不知不觉中思维得到了训练。相对而言,这是较容易的,不再举例。学生的思维突破点如何寻找呢?学生的思维突破点是由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与未掌握的知识,不知道却想要知道的愿望之间构成的矛盾冲突,这“矛盾冲突”要学生思维场中常以“潜在、静止、活跃”三种状态出现。
当这种矛盾冲突呈潜在状态时,学生就会忽略它的存在,甚至视而不见,譬如联想思维的形式:由形象 形象,由形象 抽象,这种思维如没有导火线,便处于睡眠状态,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就会出现盲点,盲点越多带来的负效越大,甚至会从根本上抑制思维的展开,而一旦能抓住盲点,唤醒沉睡的“矛盾冲突”,就能产生不可低估的正效应。如在讲授《我的空中楼阁》一文,学生读了之后觉得很美,美在何处,如何欣赏美似乎成了学生的盲点,如何唤醒学生沉睡的思维呢?先请同学们推选出班里最有风度的人一个,最储蓄的人一个,然后查找风度、储蓄这两个字的含义,再看文中小屋也储蓄,也有风度,为什么呢,层层展开进行分析,小屋 储蓄、有风度 轻灵自由 幸福快乐 向往独立安静,热爱自然。作者的观察点从山外 山上 山下,思维明晰,从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当这种思维冲突呈静止状态时,学生只注意表象,而忽略本质,只承认存在,而不思其源,思维中会出现“冷点”,冷点越多,思维则越处于冷冻状,其灵敏度、深刻度就大打折扣,这其实是阅读教学中的被动阅读,出现的状况是老师讲一点,学生记一点。虽然连连称是,得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这种被动的阅读与现在的高考选拨背道而驰,效果可想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