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00字。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塑造学生理想人格
桐星学校 曾水林
摘要: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和人文内涵,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理想人格的塑造,语文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承担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责任。语文教学对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使之担负起培养学生理想人格的重任。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 理想人格 塑造
在目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人本主义的课程理念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追求人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学校课程所追求的目标。语文课程具有鲜明的人文特征和人文内涵,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对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理想人格的塑造,语文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承担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责任。语文教学对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使之担负起培养学生理想人格的重任。
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心理面貌的集中反映,是个体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品质、道理品质、思维品质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个人的性格、能力、气质、品德修养、思维方式等。人格塑造是在引导学生追求人的完美性过程中对其性格、气质、品格、情操等方面施以积极的影响,以帮助其形成健康、理想的人格。
《新课标》中的教学目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新课标》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次提出要发展学生个性,塑造学生理想人格等要求,充分体现了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的新理念。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高尚的思想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理想健全的人格。而中学时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人的心理冲突和心理矛盾较为剧烈的时期,因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培养他们积极的生活态度,使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经对教育作了前瞻性的论述:“教育者,养成人格事业也,如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与人类也。”蔡元培先生所极力推崇的培养学生人格,即认识、思维,终极审美的“世界观教育”的观点,即使在教育界强烈呼吁弘扬人文精神的今天,这种观点也无疑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
一、中学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理想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
语文教育离不开语言教学,而语言不仅是工具,更是人性的体现,是生命的体验。由语言组合而成的课文,更是作者灵魂、气质和客观事物化合而成的产物。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认识语文是人文学科的特点,讲究语文教学的综合效应,使学力形成和人格形成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理想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只有这样,语文学科才能真正实现自身不同于别的学科的价值。但语文教育对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并非如思想品德教育、心理教育那样直接和系统,那样充满理性色彩,而是有着自身人文学科的特点和作用。
1、影响和促进作用
语文教学能直接培养学生理想健康的人格,这里讲的直接作用不是等同于直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