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共17张,本课件设计新颖,意境优美,让人如痴如醉。利用珍贵剑桥大学的照片创设了情境,引导学生在忘情的诵读中体会作者情感发展的脉络,感受诗歌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展现了运用多媒体教学诗歌的独特优势,同时回避了它的弱点,十分难得!教案约960字。
《再别康桥》公开课教案
丹阳市后巷中学 孙俊
一、 教学目标
1、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体会诗的意境,理解诗的主题。
3、了解现代派诗歌的语言特点。
二、 教学重难点
1、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 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 教学设想
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
四、 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图片导入
上面的几幅图片是不同时期的剑桥照片,这里就是诗人徐志摩所依依眷恋的康桥。
1920年,徐志摩来这里研究文学,他称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 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1928年7月,徐志摩重访英伦,故地重游,物是人非,千般感触涌上心头。因此便有了著名的抒情诗《再别康桥》。
二、 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三、 指导朗读 (13分钟)
1、 《再别康桥》的示范朗诵。
2、 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时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
4、学生集体再次 欣赏配乐诗朗诵 。
5、学生集体朗读。
四、 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先引导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
作者在诗中写了康桥的哪些景物?
五、领悟诗中的画境
<<再别康桥>>总共七节,其实每一节作者都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图画,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范例给每一节取一个好听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