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粒沙里看世界——《再别康桥》教学后记

作者:佚名  时间:2007/1/20 10:50:4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270
  原以为这是一堂普通的新授课,原以为这次冒险会招致不解与非议。可学生一改往日的沉闷与消极,仿佛变成另外一个人,积极参与,热烈交流,口吐莲花,笔下生辉。这不能不使我写下这篇教学后记,反思其中的闪光之处,为新课程标准鼓与呼。
  这堂课的教学环节可以说很简单:一、听《送别》音乐,二、听《再别康桥》范读录音,三、诗文转化,四、交流讨论。老师呢,改变了以往的作风,不再喋喋不休,而变成引导者;学生也不再是局外人,课堂成了他们自己自由探究的天地。一切如闲庭信步,闲花照水,但效果却是出人意料的:听《送别》音乐,同学们静听轻唱,眼里充盈着暖意;听《再别康桥》的录音范读,同学们情不自禁轻声跟读,诗之建筑美、画面美、音乐美是通过音效震动流入心田的;有了这两层体验,在完成诗文转换的时候,学生手中原本艰涩的笔也变得灵动了,言之有物,宛如成竹在胸;在交流讨论的时候,学生也改变了以往的“爱在心里口难开”,而是畅所欲言。一篇篇美文激起的是会意的赞赏与发自内心的掌声:
  “像无声无息的风
  没有精致的语言
  悄悄的我来了,步履灌满离伤
  我知道风也一样
  踟蹰在耳旁
  低呓着沉默——无声
  然那沉淀着彩虹梦境的心潮
  怎能将涟漪遗忘
  就像风,会记得撩过的发香
  像无声无息的云
  悄悄的我走了,步履灌满离伤
  我知道云也一样
  辗转于衣襟
  久久地留恋——回响
  然那在篙歌里沉默的星辉
  射着无法抗拒的光芒
  天空等待久了,云也要游荡
  我转身离去,但背影却荡漾在
  柔波里的斜阳
  别了,康桥;别了,我永依恋的精神之乡……”
  这是课堂上学生写的众多精彩文段中的一篇,其可为课堂效果之折射。作为“恒河一沙”,虽则渺小,然聚沙成塔,也可观照大千世界。一节课就是在这样的激情碰撞中度过的。
  反思这一堂课,并没有惊天动地、惊世骇俗的创举,而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改变。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了“蝴蝶效应”:一只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就可能在两周后引发美国德克萨斯的一场飓风。这表明不经意的细节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大气候。这节课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也只能算是一个细节了,因为它只是具体的一堂课,但相对于教育改革而言,尤其是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新课程标准而言,它的确应该起到那只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的作用。你看,唱,听,写,评,无不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老师不再大包大揽,学生也不再是唯教师之命是从。换言之,它改变了以往师大生小、师强生弱、师勤生懒的现象,从形式上改变了师授生听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摆脱了学生的附属地位。学生真正成为探究的主人,在声情并茂、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探寻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看来学生并不是无能无情,教育也并非坚冰一块,形式合理了,内容也随之合理。合理利用资源,扩大了语文教学的外延,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涵,感动升华成感悟,并内化为能力。
  形式上的变化源于理念的变化。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就是让学生做回自己。老师再也不能善意地束缚学生了,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走路,让学生在自己的行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觉。这实质上是教师由不放心到信任的转变,也是学生的主体意识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由不放心到信任,这里面有不露痕迹的指引,有润物无声的关爱,有“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激励与期待。也许信任、关爱、期待这些是易于沟通心灵的媒介,能把人潜意识中的美感和创造性激发出来。这里没有枯燥的说教,没有生硬的灌输,没有遥不可及的要求,也没有简单粗暴的对待,但理性之水、情感之流、创造之花却上课堂上无声无息地展露出清纯美丽、和悦动人的色彩。
  从一粒沙里看世界,实际是看到了新课程标准潮流涌动下所包孕的积极创新的意义。恒河沙数,我取其中一粒;弱水三千,我取一瓢饮。这一节课的合理性若能推而广之,成为一种模式,一种制度,那么整个教育形势也会蔚然改观。
  那时教育也会真正地成为“一场温和的革命”,体现出和蔼的渐进的熏陶与改变。
  正像同学在交流中表达出来的:
  “竹青色的长篙摇碎了碧色的河水,‘钩’的一声过后,好半天才有一个幽幽的回响,清脆的私语萦绕着小舟漫延开来。河水无声流过,映着天幕上的街市、灯火。抬头仰望,灯火似乎在微笑,微笑如一圈圈涟漪扩张,似乎是在梦里。唔,哪一颗星满载我的梦想,哪一星是我追求的?但天空的回答是沉默,河水的回答是沉默。”
  沉默,沉默。这样沉默地结束,我已很幸福了,因为我完全领悟了不言之教的魅力,沉浸在教学相长的融融乐境中。
  原以为自己生活在平庸之中,原以为历经十几年的困厄早已倦怠,但是这节课在我的思想里盛开了一朵清静之莲。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