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虽小,其容乃大——作文题记源流初探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050字。
天地虽小,其容乃大
——作文题记源流初探
古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 要讨论现代意义下的“题记”缘起,首先得明辨题记的古今内涵的区别。我们现在常说的题记,是指写在文章题目下、正文前,自拟凝练的句子或引用名言警句,独立成段,作为对文章内容的重要阐释或揭示其主旨,起到导引全文的作用。可见小小的题记,作用却不小。古义却是指一类文体。多为佛经碑刻上的文字,例如山西运城北周刻石题记、宝山灵泉寺比丘尼题记、敦煌石室写经题记等。本文对古代意义上的“题记”不作探讨 。
追述文学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并非有了文章就有题记,先秦时期的文章大都连题目也没有,更不用说什么题记了。到了东晋时期,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的正文前写了长段的文字。从位置的角度讲有点儿像题记,但那段文字记叙详尽,内容完整,完全可以独立成篇,所以《桃花源记》一般认为是《桃花源诗》的序文而非题记。其实,在后世的诗词歌赋中类似的文字还是比较常见的。例如唐代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琵琶行》的正文前也有叙事完整的序文。又如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正文前的一段文字。这些文字虽然和我们现代意义上的题记有很大的差异,但它们之间孕育演变的内在联系是不容否定的。
经历了几千年的孕育,题记的出现却是如此偶然。同样是白居易所写的乐府诗《卖炭翁》,在题目和正文之间有这样几个字“苦宫市也”。如果死搬硬套地也把这四个字归入序文之列,倒可以申请“最短序文”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了,但这显然是要闹笑话的。我个人认为它就是“题记”的雏形。看,它犹如一个还未成熟的小精灵被白居易意外地带到了文学的殿堂。然而它又像一颗流星,在瞬间地闪耀之后又归于沉寂。它还没有成型。
宋代是词的繁盛时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大文学家苏东坡的传世名作。在这首词中,“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明月几时有”是正文的第一句。也就是说,这首词有词牌名却没有题目。然而在词牌名下面紧接着的却并非“明月几时有”,而是这样一小段文字: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段文字虽然起到了题记的作用,但还不能说就是题记,毕竟这首词连题目都没有,何来题记呢?现代的学者依然把它归为序文。对于词还可以得出这样一条规律:一首词,词牌名必有,题目可有可无,但如果有了序文就必然没有题目。也就是说序文具有解说隐含着的题目的功用。这也充分地说明了古诗词中的序文和现代文章的题记之间的渊源关系。可以说即使到了宋代,题记仍未独立成型。
明朝说书盛极一时,所以小说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题记”这小东西会不会已经在那里发育成长,安家落户了呢?查找了几部小说,结果的确令人惊喜。例如冯梦龙著的《拍案惊奇》中拍案惊奇卷之二,其中题目是“姚滴珠避羞惹羞,郑月娥将错就错”,然后是题记:“诗云:自古人心不同,尽道有如其面。假饶容貌无差,毕竟心肠难变。”短短一首小诗直接把蕴藏于较长篇幅中的主旨揭示出来,醒人耳目,便于读者迅速把握。同时也是对题目的必要补充。又如《醒世恒言》第一卷 ,标题是“两县令竞义婚孤女”,题记是“风水人间不可无,也须阴骘两相扶。时人不解苍天意,枉使身心着意图。”事实上这几部小说的每一个题目和正文之间都有类似的或诗或词或赞作为题记。例如《拍案惊奇》卷之四中的题记:赞曰:红线下世,毒哉仙仙。隐娘出没,跨黑白卫。香丸袅袅,游刃香烟。崔妾白练,夜半忽失,侠妪条裂。宅众神耳,贾妻断婴,离恨以豁。解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