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70字。
说明文阅读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内容提要】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关注学生的发展,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如何在说明文中渗透美育?我认为应以教材为凭借,充分挖掘美点,提取美育渗透的素材;以课堂为阵地,以多种方法进行再创造、感知、鉴赏课文之美,培养审美情趣达到美育渗透的目的。
【关键词】说明文阅读教学美育渗透
新课程改革为阅读教学注入了越来越多的生机与活力,课堂生动精彩,形式新奇多样,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得到审美的享受。自不必说散文、诗歌、戏剧的教学,作者精妙的语言,传神的描写、瑰丽的想象、细腻的情感、奇特的构思、旷远的意境……无不让师生共同享受到美的盛宴。在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也要注意适时渗透审美教育,究竟应如何实施呢?笔者认为:
首先,以教材为凭借,要注意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点,提取美育渗透的素材。
语文《大纲》中道:“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为凭借。”叶圣陶先生曾把语文阅读活动中的审美比作采矿:“你不动手,自然无所得,只要你动手去采,随时可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这就指出了教材中是含有很丰富的美育资源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集中安排了两个单元的说明文。我们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出美点,提取美育资源,使学生在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中也受到审美教育。
(一)品味语言美。说明文语言科学性强,准确精密,如我们在说明文中常常遇到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起准确表达作用的数字,它们都准确地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说明文语言在平实中表现出准确之美;另一方面,不少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变枯燥为有味,浅显生动,很少使用晦涩艰深的专门术语,而是运用明白易懂的语言,新颖别致的词汇加以说明,同时适当地运用打比方、摹状貌、引用、比拟等修辞和说明方法,说得生动而形象。
比如《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以细腻的笔墨描述了一年四季的更替现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翩然归来”“销声匿迹”“风雪载途”“花香鸟语,草长莺飞”等词语的运用使说明对象“大自然的语言”不再显得枯燥无味,变得具体直观可以触摸;“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说明文引用谚语既生动给人知识,又使人仿佛听到了布谷鸟清脆的叫声,加深了学生对大自然语言的感性认识。《生物入侵者》中把那些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生物说成“移民”,称作“生物入侵者”;还把被货船带到北美大陆的斑贝称作是“偷渡者”,斑贝的数量急剧增加堵塞了河道说成“占领”。许多语言显得风趣幽默,让人读来节奏明快,琅琅上口,兴致盎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二)欣赏图画美。在说明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从被说明事物的形象上得到审美享受。著名画家吴冠中笔下的《桥之美》,展示了中国古典式桥梁具有几何学上点、线、面和谐统一的美;人造物体与周围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美;桥身坚硬、强劲与四周柔美景色形成对照鲜明的美;轻风流水、细柳飘飘的动与桥身的静相配合的美;桥的多种多样造型与色彩和谐统一的美等等。
再如《苏州园林》更是强调了一种图画美:具有自然之趣的亭台轩榭、假山池沼,具有人文之美的雕栏彩绘。这些景物,给我们创造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教学中挖掘出这些美景与学生共同感受和欣赏苏州园林独特的如诗如画的景致。
(三)体会情感美。好的说明文不仅具有认识价值,给人以知识;而且具有教育价值,给学生以熏陶。许多说明文字里行间渗透着情感美。教学说明文,要注意引导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优化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人文品味。
《奇妙的克隆》一文最突出的有两点: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精细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两点都渗透在字里行间,表现为一些感人的实验细节。在教学中要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来完成作者——文本——读者三者之间的情感渗透,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美。再如《苏州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