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10字。
再 别 康 桥
一、 教学导入
我国著名的小品艺术家潘长江有一句经典的话叫做“浓缩的就是
精华”。其实,这个句子用在文学作品领域同样适用,而诗歌就是所谓的浓缩的精华。“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士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的来,又这样悄悄的走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徐志摩,走进《再别康桥》。
二、播放歌曲黄磊的《再别康桥》,附上剑桥图片
三、作者简介(幻灯片)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诗人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播放朗诵
简单的了解了作者之后,我们先来听一下《再别康桥》的配乐朗诵,大家从作品的朗读中来感受一下诗人当时别样的心境。在听朗读时大家还要留意下相关字词的读音,以及朗读当中表现出来的语气变化。(播放朗诵)
朗读指导:这首诗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诗行在参差变化中见整齐,音节跌宕起伏,旋律轻柔舒缓,叠字的运用同时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具体来说,第一节朗读时要有细微的弹跳性;第二节至第六节朗读时要舒缓而悠扬,具有欢快的感觉。诗的结尾跟首句相呼应,但在情感上得到了更高的升华,令人回味无穷。
带着刚才你们对朗读的印象,下面我们先一起来把诗歌简单的朗读一遍。
五、从诗歌的字里行间,你们能不能发现诗人在本首诗歌当中他主要想抒发的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
全诗以离别康桥为感情的线索,主要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依依不舍
的深情。(学生一起回答)
六、 康桥情结
诗人为什么会对康桥产生如此深刻的情感呢?结合课文,我们是
否可以大概地了解一些呢?(个别学生回答)
不错,是康桥的美丽的景色吸引了诗人的眼球。在康桥的美丽感化中,诗人对美,对自然的追求得到了更深刻的体验,这种体验在离别时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情感高潮。但是这仅仅是从文本的理解来谈,事实上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情结,这个情结就是诗人著名的康桥情结。(放康桥图片)
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游学于康桥,应该说在康桥的两年是徐志摩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徐志摩曾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康河以她独有的灵性滋润着诗人。诗人在康桥邂逅了美丽的少女林徽音,两人在此相恋相处一年多,后来因为爱情上的失意和生活上的痛苦,孤独中,他常常来此观看落日飞霞,或在星光下聆听水声,康桥曾给予诗人心灵的抚慰,也是促使他自我意识觉醒,产生个性解放的地方。徐志摩在回忆康桥时曾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由此可见,诗人对康桥的情感是何等的深切。1928年11月6日诗人第三次旅游归国途中,在海上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依恋与不舍之情。
七、 康桥的美丽让诗人陶醉,但现实的无奈又无疑深深地加重了诗
人的离别之愁。下面结合我们刚才对康桥情结的分析,先酝酿一下情感,然后请我们班一个学生来朗读一下,一方面要学会用心去领略康桥的美景,另一方面还要体会诗人对康桥的难舍的深情。(放配乐)
八、 这位男生朗读的如何啊?应该说在情感的把握上是比较到位
了,基本上对诗人的情感变化是有体悟了。那么下面我们结合对诗行的分析来了解一下诗人的情感波折。
明确:1、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