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00字。
非智力因素与中学语文教学
——动机和态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四川省荣县正紫中学 毕 军 643111
内容概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语文的新课程改革也加快了步伐,语文作为工具学科,对于学子升学和成才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语文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作用也是很大的。然而,教师的素质和教法、学生的智力水平、以及非智力因素对中学语文教学均有不同的作用。本文仅就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态度 动机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把中学语文教学的成败归咎于教学方法的好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片面的,教师的素质及教法固然重要,但是起主体作用的是学生。而学生基础的好坏,智力水平的高低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成败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抛开智力因素来谈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中学语文教学的作用,这里就仅仅讨论语文学习者的动机和态度。
动机就是指对语文学习有明显的目的性,并愿意为达到该目标而做出努力。语文学习的动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指向自我学习动机,它以自我成长或成就需要为目的;②指向他人学习动机 ,它把其他个人与自己的作用关系作为目的:如不辜负教师或他人的期望,或者为了超过其同学而发奋学习等;③指向团体学习动机,它以集体需要为目标;④指向社会学习动力,它根据社会需要而学习。在非智力因素中,学习动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学习者有了强大的学习动力,那就会产生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学习中困难,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态度就是对事情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态度,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成分:①认知成分,即对学习目的的信念;②情感成分,即对语文学习的好恶程度;③意动成分,即对语文学习的行动意识和实际行动。学生对语文学习大致有三种态度:①不太想学,只是勉强应付;②想学,但拿不出劲头,更不能持久;③想学,也确实花精力努力学。从我们本校的实际来看,前两种学生还为数不少。态度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态度决定一切这是许多高考状元的切身体会,因而我们一定要重视。
态度和动机密切相关,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抱有好感,那对他来说学习是一个不断发现新鲜事物的过程。语文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种探索。相反,如果对语文抱有轻蔑,厌恶的态度或把语文想象得太难学,则其学习效果毫无疑问会受到影响。
那么,在学生的动机和态度方面,教师应做些什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而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在学生面前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是一个集智慧、道德、审美、心理情感等为一身的优秀代表。苏霍姆林基说过:“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不断培养。”知识和智慧的学习动机首先来自教师的情感动力和教育力量。为培养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需要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1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一位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教师自然会赢得学生的钦佩,而这种钦佩感毫无疑问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渊博的学识,扎实的专业功底是每一位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要保持精神饱满,做到表里如一,心口如一,言行如一,才能给学生以真实感,达到感人的效果。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讲解与形式多样的语言技能训练,会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从而能增大信息输入量。
2 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
教师对所教的学生应做到心中有数,平等对待,一视同仁,课前课后多与他们交谈。教师对学生的爱心会提高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要帮助他们建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因为二者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直接影响。因此在课堂上,肯定的、赞许的、鼓励的、关切的语言和目光能使学生受到鼓励,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学习成绩也必然会相应提高。相反,漠不关心的,轻视的态度会使学生的自信心受到伤害。
3 要指导学生运用目标设计与规划策略。
它是旨在通过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和目标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与热情的支持性学习策略。该策略对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学实践证明,一个明确而富有操作性的学习目标系统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显得有计划性和条理性,而且还可以减少学生的焦虑感和盲目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自己的短期目标,近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作出规划。比如,制定学期学习计划,周学习计划,或单元学习计划等。有了这样的计划,学生就可以以预定的目标为动力和评估标准。不过设计的目标要略高于学生现有的能力和知识水平,让他们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达到。这样,完成一项计划就能使学生尝到甜头,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二: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教学氛围应该是课堂气氛活跃,注重情感交流,语言输入的可理解性和语言输出的可宽容性。
1 课堂气氛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