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50个字。
发掘隐含信息:作文审题教学的重要环节
木乃伊77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作文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近年来,为充分发挥学生写作潜能,发展学生健康个性,作文命题特别是中考作文命题,普遍降低了审题难度,不再人为设置审题障碍。但放宽审题要求并非毫无限制。事实上,平时也好,中考也好,仍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因审题不清而出现作文走题、偏题的现象:或浮于表面,不得要旨;或缺少新意,题材撞车;或拘于一端,本末倒置;或轻重失衡,详略不当;或内容死板,形式单一;或泛泛而谈,叙议不明。因此,加强审题教学,教以必要的审题方法,培养审题能力,实在是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而欲达此目的,必须教会学生通过揣摩,挖掘和提炼作文题的隐含信息。
作文题的隐含信息,是指作文题字面背后或字面以外的内容。如何挖掘、提炼作文题的隐含信息?作文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充分揭示文题中“已知”词语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对文题中的每一个词语,不仅应理解其表层意义,还要仔细推敲其深层含义。如半命题作文《其实,_________不(很)简单》中的“其实”,含转折义,它暗示作者,在自己得出“________不(很)简单”这个感悟或结论之前,有人(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曾经一度与此相反,后来,通过事实的教育才获得了正确认识。学生审题时如能准确揭示“其实”的隐含意义,就会知道,文章题材应当选取那些貌似简单而并不简单(貌似不简单而其实简单),现象与本质、结果与预料不一致的人、事、物。如进一步思考,学生还可明确,文章当以写清事件过程为主,然后水到渠成,得出“不(很)简单”的结论。在揭示文题深层含义时,要注意多琢磨副词。如文题《他(她)也是我的老师》中的“也”就暗示作者,所写对象“他(她)”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老师”,“他(她)”的职业和身份并非“老师”,但“他(她)”在某一方面、某一点、某一件事上的做法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