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00字。
对乡村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的思考
张晓耕
摘要:我国正在加速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加速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关键历史时期。我国的广大乡村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地区,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关键词:心理压力大 心理健康教育 整体教育 营造心理氛围
我国正在加速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加速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关键历史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是中小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及一切良好人才的基础。可是,我国的广大乡村作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地区,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问题尤其值得关注。笔者作为一位长年工作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对乡村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作出如下思考认识。
1、乡村教师生心理压力大
如今在农村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很高,乡村中小学,也面临很大升学压力。分数就是一切,家长看分数,社会看分数,学校对教师的评职、晋级、调资、岗位调整也是看分数。同时,各种考试层出不穷,这些考试要占用大量的时间、精力。再加上乡村中小学校点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校舍教学等条件远差于城市,师资力量普遍低于城市,学生基础差,教学水平有限。经常弄得教师们焦头烂额,学生苦不堪言。这些情况致使乡村中小学师生心理极大。因此教师厌教、怠教,学生厌学、怕学、失学等情况时有发生。据一项调查显示,约73%的乡村中小学教师需要心理减压, 80%以上的学生认为平时学习压力大,88.6%的教师认为工作量呈上升趋势,93%的学生认为课业负担未减轻。从这些数据里,不难看出,乡村中小学的教生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
2、教师心理不稳定
乡村中小学的教师,不仅面临升学压力大,而且经济负担相对较重,各学校待遇差别大。虽然农村教师的工资增加了不少,但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和地方补贴未落实到位部分,实际工资增幅并不大。再加上在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因为受市场经济下诸多不良社会因素影响,个别教师存在素质欠缺、职业责任感不强、心理健康程度较差等现象。有的教师名利思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有的教师懒散马虎、敷衍失职;有的教师对学生冷落歧视、漠不关心;有的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有的教师以是否符合自己的个人利益来看待事业和工作;教师队伍不稳定。甚至有的教师把自己内心的不愉快、身心紧张疲劳、焦虑等不健康心理转移给学生,对学生施以不适当的教育行为,甚至对学生造成心灵伤害。这些都表明乡村中小学的教师的心理不稳定。
3、学生自卑、封闭等心理缺陷严重
城乡教育条件不平等,乡村中小学环境闭塞,信息不畅,学校教育方式单一,社会生活经验极其缺乏。学生读死书情况严重。因此常常导致学生形成自卑、孤独、封闭,判断力、自控力差等心理缺陷。这些学生一旦走入社会,必然带来许多社会问题。一个极端的例子是2004年云南大学震惊全国马加爵事件。马加爵,一个人们眼中的“好学生”、父母眼里的“好儿子”竟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4名同学,一夜之间变成A级通缉犯。但从马家爵被捕后与心理学家的对话内容看来,他应该不是一个邪恶的人,这是一个来自广西农村,家庭经济贫困,在上大学后,对比新的环境,心中产生了严重的自卑而迷失方向、缺乏自信、性格封闭的孩子。这是乡村中小学心理教育缺失的一个血的教训。
因此必须在乡村中小学对广大师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