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420字。
诗词情感鉴赏方法浅谈
龙游县溪口中学 徐丽丽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情感是人类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人学”的文学,就不得不把关注的焦点定格在人类的内心情感活动上。诗词亦不例外。
抒情是诗词创作的出发点和终极追求。“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古诗词,说到底就是情感的产物。古往今来,情感是诗词的灵魂早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当然,人的情感活动是异常丰富和微妙的。它可以包括人们通常所说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等等。既然情感是诗词的灵魂,那么鉴赏诗词首先必须把握诗人的“情感”。因为只有鉴赏者在情感上和诗人词人、文本进行交流形成共鸣时,鉴赏的目的才可能真正达到,文本的价值才可能真正得以实现,诗词教学的目标也才能真正实现。
然而要真正进入诗人内心、作品意境,没有一定的文学积淀和生活阅历是比较困难的。尤其对于涉世不深的中学生来说,往往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么,如何才能比较快捷地把握诗词的情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
一、分清题材类别,把握情感方向
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歌,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令人赞叹不已。但就其题材而言,大体可以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即事抒怀诗、边塞征战诗、谈禅说理诗、闲适隐逸诗、悼亡游仙诗、赠友送别诗等类别,而且每一类题材所抒发的情感也大同小异。各类题材的情感方向大致如下:
咏史怀古诗——主要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如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的记叙描写来抒发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如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
羁旅行役诗——主要是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所作。他们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山水田园诗——往往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托物言志诗——往往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明人于谦《石灰吟》。
即事感怀诗——往往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如岑参《逢入京使》。
边塞诗——往往以反映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或反映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如王昌龄《出塞》。
谈禅说理诗——常常把诗人词人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