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00字,共1课时,有很好的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味诗歌的结构、语言特点及音乐美。
2.解读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指凝结着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即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事物凝聚一体的艺术形象。它可以存在于诗文字里行间,也可以浮现于言外之意,抑或两者兼而有之),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3.培养学生感知美好事物的灵敏度,具有“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
【教学重点】
1.通过意象的分析,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
2.通过学生对诗中关键语句的品味,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难点】
了解新月派诗歌的“三美”的特点并仿写诗歌
【教学方法】
运用诵读法品味诗句,体味诗歌的结构、语言特点及音乐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中国有这样一位诗人
有位教授这样说过:“如果有一个名字是当我们提到诗人时,就会从脑海中浮现,这个名字将永不遗忘;如果有一首诗是当我们想到诗时,就会从心底流过,这首诗必然永远动人。”中国有这样一位诗人,也有这样一首诗。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931年11月19日,中国的这位诗人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绝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他就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
说明:诗是一种激情。激情导入,为学生营造一个学诗的氛围。
二.走进诗人: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发放给学生,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徐志摩这个人的理解。
《志摩和他的三个女人》
《生命的信仰者》:追求爱、自由,美
一般认为此诗是诗人1928年秋第三次欧游归途中所作。
说明:
1.“人品即诗品。”了解其人,为后面理解其诗作铺垫。
2.要学生课前收集资料,是培养他们上网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诵读入境:
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试读全诗。
请学生用“我读出了徐志摩的……”的句子,说说自己对本诗的初步理解。明确:《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说明:学生是阅读的主人,让学生走近诗歌,直接接触文本,表达第一感受。
四.从意象入手品读诗歌:
1.提问: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与不般的离情诗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