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00字,此为比赛案例,以学生自学为主,较实用。
《在罗丹艺术博物馆里》教案
平阳职业教育中心 陈碎林
【教学目标】
1、能力训练点: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2、美育渗透点: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 。
3、能够学会查阅资料,从网上收集罗丹作品听图片资料,感受雕塑的形体美!
4、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并在文中划出疑难语句,把握雕塑的艺术的美!
5、拓展阅读,感受残缺的生活美,品味文中对雕塑的描写,理解领会文中关于作品议论的句子,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时安排】预习一课时,讲读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
1、 标出自然段序号
2、 上网查找有关本课的资料。
3、 思考:
(1)找出交代作者行踪的句子,说说在每个驻足点,作者看到什么?
(2)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写了什么?
(3)找出引述罗丹艺术见解的句子,谈谈作者是看到大师哪样作品之后,联想起这些话的?
(4)找出〈〈思想者〉〉的细节描写,读读品品。
(5)《乌谷利诺》最震撼人心之处是什么?
4、你对文中关于“美”与 “丑”的论述持何种看法?准备发言稿。
5、文中哪些雕像作品给你印象最深,你有什么体会?准备发言稿。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1820年2月,在爱琴海的米罗斯岛上,一个农夫在一座古墓旁整地时挖掘到一尊女性雕像。她分成上、下两截,并与刻着名字的台座、拿着苹果的手腕以及其它断片等等一道,散落在附近的田地下。已懂得这是值钱的东西的农夫,立刻将它们埋原,并报告了在岛上的法国领事。于是很多国家领导人争相购买,都想要这雕像,最后法国获得这尊雕像时,全国一片沸腾,人们视之为国宝,并被尊称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
他们为什么会如此?全国人民都视这一雕像为人类难得的艺术品。这就是雕像的神奇魅力。
二、揭示课题:在罗丹艺术博物馆里
三、简介作者:
选自《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当代卷》,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选入教材时有删节。柳鸣九(1934— ),当代学者,翻译家。主要著作和译作有《论小说》、《新小说派研究》、《最后一课》、《雨果文集》等。罗丹(1840—1917),法国雕塑家。主要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代表作有《青铜时代》、《思想者》、《巴尔扎克》、《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