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920字。
一 七律长征(教案)
课型:新授 主备:王英俊
教学目标:
1、诵读全文,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厚感情。
3、了解诗歌中运用的概括和夸张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诗歌中运用的概括和夸张的艺术手法。
2、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1、 由学生简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 教师可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播放朗读录音。
2、 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 学生齐读课文。
三、品味诗中画面
1、 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 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