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00个字。
指导学生挖掘写作的资源例谈
荆门市屈家岭一中 曾金娥
曾看过一副对联,上联是: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下联是: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横批是:写不出来。这幅对联真实地概括了学生苦于写作的现状。然而作文是学生多种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反映,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的一把重要尺子。对老师,对学生来说,逃避是行不通的,必须寻找一条通道,顺利到达作文的成功之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常常苦于没有材料可写,无“米”下锅。那么怎样去找“米”呢?
一、引导学生从学校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材料。
罗丹说:我们的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如此,生活中不是缺少材料,而是我们的学生难以发现这些写作的材料。,许多学生写作文常常苦于没事可写,就瞎编滥造,而对一些发生在身边的活生生的事,却视而不见,根本想不到在自己的身边潜藏着写作的材料,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每天都会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情,但是如果没有一双善于捕捉的眼睛,那是很难发现这些潜藏的材料的。
有一天晚上,正遇上停电,我班的王海建同学到学校锅炉房打开水,黑灯瞎火的,加上地面很滑,他端的一盆开水全泼到了自己的左腿上。事发之后,同寝室几位同学和值日老师及时将他送到医院挂针。打完针后大家又将他送回寝室,这时已是晚上十一、二点了。当时正是初冬,同学们有的已穿上了棉衣。可是,王海建的腿完全不能穿裤子,同寝室的学生都劝他不要去学校了。但是第二天,王海建还是一瘸一拐地来上课,当他出现在教室门口的时候,同学们看到他上身穿着毛衣,而下身则穿一条短裤,左腿上鼓起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水泡,有的地方皮破了,血肉模糊。这种情景感动了全体师生,大家纷纷要送王海建回寝室休息,但倔强的王海建不愿离开教室里。老师没办法只好打电话通知他的父母来,当他的爸爸妈妈急冲冲赶到时,一见儿子的烫伤,母亲孩子般的哭了起来,父亲脱下了他那件外套披在儿子身上。
目睹了这感人的一幕,我临时将阅读课改成了作文课。我问学生,你认为王海建的事例可写成几种文体?这时学生们的思维一下子被击活了,有的说可写成记叙文,有的说可写成议论文,还有的说可写成消息……
我接着问学生,如果写成议论文,你可从哪几个角度来考虑,能提炼什么观点呢?并让学生们分小组讨论。于是大家的发言异常激烈:有的说,从王海建的角度考虑,可提炼这样一个观点:战胜困难,做生活的强者;有的说,从王海建父母的角度考虑,可提炼“母爱是伟大的”;还有的说,从学校设施不够完善这一角度考虑,可提炼“上级领导,请关心我们的学校”……
我又问学生,如果写成记叙文,能提炼什么中心?你该如何命题?学生更是兴致高涨,有的学生说,可写王海建的坚强,题目是《一个坚强的人》;有的说,可表现同学们对王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