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20个字。
倡反思性学习 促高效率课堂
滨海一中 王忠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
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经常遇到一些困惑:有些学生学习很认真,智力也不差,为什么学习总学不好呢?为了剖析这个问题,我校科研部和课程部除了向个别学生了解,还召开了学生座谈会,从中发现这些学生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老师怎么说,他就怎么做,很少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进行反思。于是我校又在毕业班学生中,就反思性学习习惯的问题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上听课、课后复习过程中,能进行反思性学习的学生很少。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缺乏反思的习惯,将会直接影响创新意识的培养。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已经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理论依据
反思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发展学生反思性品质为基点,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在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学习反思时产生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产生了内在的学习需求,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在的压力逐步转向内在的需求。当学习成为学习者内部的需求后,学习者就会对知识客体进行主动的选择、分析和批判。
在学习过程中不会进行学习反思的学生,他们虽然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就如同倒一杯水,他们也知道提起水壶往杯子里倒水,但倒多少不曾想,倒得是不是符合要求不反思,倒得不合要求如何补救不思考,因此学习停留在经验水平上,事倍功半。
三、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实施策略
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认知方式、理解程度和思维程度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反应。应该让学生明确,没有反思便难以自我改错与救偏,反思不仅能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的知识。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大体上可分三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
1、强化学生课前预习过程的反思意识,即让学生就课前自学的效果和产生的疑问进行反思。在自学中培养获取信息、提炼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创新。在我校的课堂教学中,实行先学后导的教学策略,即要求学生自学一定的内容后,除了要解答相应的自学习题外,还要求学生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写在导学案上。结果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很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