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堂切片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一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7/10/19 16:03:5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2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110字。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堂切片
□朱唤民
  近日调研,随堂听了一节高一新授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许多教学行为相当典型,值得我们深思。仔细观察学生课堂思维现状,分析学生的思维效果,我们感到,高中语文课堂要达到真正的有效教学确实是任重道远。 
  现截取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片段并做简要评说,以期获得解剖麻雀窥斑见豹之效。 
  【片段一】上课初,教师板书课题、介绍背景知识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是饮誉世界的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20世纪的人类生活…… 
  (教师大约用了4分钟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两人的友谊,马克思逝世的情景,等等) 
  【点评】 
  这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学生对马克思、恩格斯及其他相关材料了解多少,教师一无所知;能不能改换一种新颖的介绍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教师也未作深入思考。教师只是在传统的轨道上,演示着自我的预设。学生熟知套路,显得无精打采,已有的知识积淀未被激活,对未知的知识也不感兴趣。学习稍有主动性的学生,记录了一些零散的信息,大部分学生处于思维的封闭状态,依赖教师的讲授,依赖教师的板书。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能否积极思维的动力。写作讲究“凤头”,可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局”却索然寡味,怎么能激活学生思维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也就是要在语文问题情境中,让学生的新需要与原有的认知之间产生冲突,从而诱发其思维的积极性,摆脱思维的依赖性。 
  【片段二】检查学生预习效果 
  为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教师用幻灯片展示了有关字词读音、词语书写、病句识别、修辞运用的4条选择题,基本上是按照“学生自读题目→齐声回答问题→教师稍作提示”的思路,完成了课文基础知识的检查 
  【点评】 
  为了了解学生自读情况,语文教师要经常进行字词等基础知识检查。在这个环节上,教师是花了一番工夫的,将课文中常见的易错字词组合成选择题,比如“悼(dào)词”“纷繁芜(wú)杂”“嫉(jí)恨”等选例很典型,应该说是有实效的。 
  可是,该课堂却未达到预定的效果,因为听课者明显感到学生思维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这一环节中,教师不断通过幻灯展示各类基础知识,学生在座位上七嘴八舌大声回答,看起来热热闹闹,其中“南郭先生”却大有人在,学生自读中的大量问题被虚假的“繁华”所掩盖。学生通常来不及思考或者根本就懒得独立思考,只是随大流,打哈哈,因而造成思维的缺席。这种齐声回答的训练方式,是最典型的思维“大锅饭”。如此长期训练,只能使学生失去思维的独立性,形成盲目的趋众思维习惯、浅表思维习惯。 
  齐声回答的方式,小学阶段偶尔使用尚可理解;高中生都有自己比较成熟的思维空间,教师不能堵塞学生独立的思维空间,而在有形无形中培养一些“南郭先生”。 
  【片段三】重点教学课文第三段 
  1.教师用幻灯片打出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段文字。 
  2.教师对语段进行语法分析 
  师:刚才同学们看了“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一段材料,一定有助于理解马克思所发现的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下面我们再来对这段文字进行一下语法分析,来进一步理清句子的层次。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