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00字。案例(设计)题目:《短歌行》
[教学目标]
1.体味诗人“忧”而奋发、慷慨激昂的情绪,了解建安诗歌的基本特色。
2.体会古典诗歌的意境美,提高文学欣赏的层次,丰富自己的文学积淀。
3.丰富学生对人生的感悟,珍惜时间,发愤图强,为将来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打下基础。
[设计理念]
丹纳的《艺术哲学》认为时代是主宰艺术创作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接触诗歌之前先介绍汉魏之际的时代特色,让学生理解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上形成的。文学作品又必然是作家才情与风格的体现,所以对曹操的基本情况也应该作一介绍。这里尤其要把历史中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被丑化的曹操区别开。诗歌学习中可以抓住“忧”这个关键字,理出一个线索:忧思难忘——忧的源头——何以解忧——归心解忧。诗歌中多处用典,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也应该是教师讲解的重点。另外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也不宜简单化,曹操既是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一个感情丰富的诗人,诗歌中也回荡着对人与人之间友谊和感情的渴望,这些是应该指出的。
[教学过程]
一、前期准备工作,学生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感知诗歌大意。
二、作者介绍: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父曹嵩官至太尉,但因为曹嵩的养父曹腾是东汉的得宠宦官,所以曹操的出身常常被人讥笑。显赫的权势与低贱的血统使得他蔑视传统的礼仪、道德。曹操生性机警通达,年轻时得到许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价。可以插入“床头捉刀人”的典故。曹操精通书法、音乐、围棋、文学,有高深的文化修养。
三、时代背景:东汉时期中国人口的峰值曾达到6000万,但在三国末年就只剩下3000万。战争、疾疫、迫害使得非正常死亡大规模出现,在曹操的诗歌《蒿里行》中有“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怖景象。在这样的时代,越聪明、越敏锐的人越容易感觉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从而形成文字上的悲剧性基调。在这样的乱世中,对待人生的态度有这么几种:不以生死为念,超越生死、顺应自然,以陶渊明为代表;增加生命的长度,求仙吃药,以服用五石散的何晏为代表;增加生命的密度,及时饮酒行乐,以刘伶为代表;提高生命的质量,建功立业,以曹操为代表。
四、整体感知诗歌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诵《短歌行》的相关片段。
2.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音调,读出慷慨之情。
3.学生思考并讨论诗歌的内容层次。
五、具体研习诗句。
1.读前8句,想象一下曹操吟诗的画面,找出这一层中写心情的两个字。
教师提示:在平定北方之后曹操挥师南下,剑指东吴。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明月之下,长江之边,手中举酒,口中高歌。白发苍苍的老将军百感交集,诗兴大发。“苦”和“忧”写出此刻的心情。
为什么在捷报频传、节节推进的时候还有“苦”的感情?
教师提示:人生短促、韶华流逝;统一的大业仍然未竟;征战中挫折与艰险频仍。
杜康真的可以解忧吗?
教师提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只有找出“忧”的源头才能真的解忧。
另外,在“苦”和“忧”的同时作者也写出了慷慨的情绪,即昂扬、奋发、充满正气。
2.读9-12句,这里曹操如何自比?你如何看待这样的比喻?
教师提示:介绍“青青子衿”的出处《郑风·子衿》,后面的诗句还有“纵我不往,子宁不来?”,传达出少女对情人绵长的思恋,爱怨与期盼交织的心情。这里,一个暮年的烈士自比为青年的女子,是很不容易的,他并不是屈原那种有着浓重的自恋与阴柔气质的人,这四句把对贤士的思念与倾慕写得感人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