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00字。作文指导,让情感与智慧的火花竞相迸发
□蒋念祖 于 扬 陈国林 顾咏梅
蒋念祖:《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强调语文素养与综合素养的同步发展,也就是既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扬州语文教育界在顾黄初、洪宗礼、郑万钟等前辈的指引下,一直研究、实践“科学人文相互融合的语文教育”,强调科学语言素养、日常语言素养和文学语言素养的同步发展,强调语言素养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同步发展。这些既体现了扬州语文教育的特色,也落实、突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宗旨、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在近二十年作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在实施思维训练、审美教育的基础上,采用“教方法,给素材,设情境”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个作文指导课的片段。
师:我们要写的是关于“头发”的话题作文,一个星期前我们布置了三个作业:第一,回忆一个与头发有关的自己亲历的故事;第二,寻找一些与头发有关的诗文、典故;第三,探寻一个可以由头发引发出来的有关社会、人性等方面的问题。现在我们先进行“亲历的故事”的交流。
生(幸福地):我100天时剃下的胎毛我爸妈制成了胎毛笔,笔身上还有祝福语。
生(泪光闪闪):我的辫子一直是奶奶为我扎的,去年她去世了,我剪了辫子。
生(感伤):过去我常帮妈妈拔白头发,现在她白发太多了,拔不胜拔。
生(压抑苦痛):我姑得病,头发都掉光了,我们给她买了个假发套,我心中很难受。……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从你们诉说时的语调、神情,老师真切地感受到那是你们心底“流”出来的回忆。跟随着你们的描述,老师仿佛走进了你们的生活。
师:平时常被我们忽略的“头发”,在心灵的寻找下,被赋予了浓浓的情感。这不是我们的创举,事实上,伟大的古人早在他们的诗文中,借助“头发”,传达了诸多情感。下面,我们来交流“寻找到的诗文、典故”。
生:李白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杜甫有“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生:苏轼的“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生: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司空曙的“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岑参的“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卢纶的“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李商隐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生:与“头发”有关的典故也不少。比如,清朝统治者为发扬满洲祖制,曾强力推行剃发蓄辫制度。从此,头发去留,不再是个人的喜好,也不再是伦理问题,而上升为严重的政治问题……
师:很好,在大家列举的这些诗文典故中,不难看出头发上所寄托的浓浓情感和丰富内涵。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第三个问题:探寻由头发引发出来的有关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
(没有人主动发言;教师就此打住,进行总结)
师:同学们的视野非常开阔,联想非常丰富。经过这么一番讨论,原本不起眼的“头发”是不是真的让我们“刮目相看”了?事实上,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生活中的一切都能成为我们文章的材料,下面大家就先动笔写作文吧。
蒋念祖:这堂作文指导课在设计上,有哪些亮点,请各位发表高见。
陈国林:这堂作文指导课,建立在学生回忆往事、搜索资料的基础上。这样的作文过程打破了传统的当场布置、写作的路子,让作文过程成了充满活动探究、创造愉悦的过程。
于 扬:这堂作文指导课注意了情感的渲染。学生叙述亲历的故事,听者被叙述者感染打动,双方的情感都处于波澜起伏中。这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