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你能由“木头”看到“皮球”吗

作者:赵克明  时间:2007/4/11 20:28:4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288
你能由“木头”看到“皮球”吗
赵克明
[“想啥”实例] 
  一学生在作文后记中写道:“我写作文为什么总是打不开思路呢?写一棵树,满脑子就是这棵树;写足球,满脑子就是这个足球。这样写不了多少字,就只好打住了。” 
  我的批语是:“何不由‘木头’看到‘皮球’呢?” 
  [问题的分解与提炼] 
  “木头”与“皮球”可谓风马牛不相及,怎么会联系到一块儿呢?其实,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想一想,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虽然不能直接从“木头”看到“皮球”,但可从“木头”想到“树木”,从“树木”想到“田野”,从“田野”想到“足球场”,从“足球场”就很自然地想到了“皮球”。
  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
  其一:“砖头”与“人”看似没有必然的联系,其实二者有许多关联点—— 
  ●砖头形状方方正正——正直,不圆滑——清正无私的人。
  ●砖头从里到外实实在在——真实,不虚浮空洞——诚实的人,充实的人生。
  ●砖头原本是普通的泥土——平凡而朴素——淳朴而不显贵的人。
  ●砖头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强度——泥土经过重压,砖坯经过烈火的烧烤——脱胎换骨,发生由柔而刚的质变——压力、风雨中出人才,只有长期的锻炼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
  ●砖头四四方方,不奇形怪状——受模子的约束——循规蹈矩,遵纪守法,不自由散漫——人生要有各项法律制度和道德观念的“框子”来规范言行,不可为所欲为。
  ●砖头可铺路,可建楼——服从分配,不论尊卑,毫无怨言——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只求奉献,不计个人得失的人。w 
  ●砖头总是构成一个集体发挥作用——紧密团结,携手合作——发挥团体力量完成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团结合作,不逞匹夫之勇的人。
  ●砖头砌成墙后,还要抹上石灰、水泥等——人们在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的建筑面前,看不到砖头的身影——默默无闻,不居功自傲——默默奉献,不求名利的人。
  ●砖头由一个模子做成——千篇一律,不知变通——墨守成规的人。
  ●砖头总要踩在同伴肩上往上爬——以他人作为自己晋升的垫脚石——自私自利的小人。w 
  其二:“绣手帕”与“做人”乍看也没有必然联系,可是—— 
  一个女孩子为了迎接自己的第一个本命年,打算亲手绣一方手帕作为献给自己的一份特别的生日礼物。因为她出生在深秋,最中意的图案是家乡城墙上处处盛开的菊花,所以就决定绣菊花。她看金黄色最耀眼,就只拿些这种颜色的丝线,想绣出金灿灿的菊花来。母亲发现后,说:“先得上底线。”母亲先让她用浅得几乎看不出的冰黄,然后是月黄、鹅黄,再然后又是蚕黄、橘黄、柳黄、粉黄……一层层地绣上去,几番之后,才用金黄,结果绣出的菊花在其他黄色的映衬下褶褶生辉,仿佛每一片花瓣都浸透了阳光的亲吻。
  由绣手帕的这一体验,自然会联想到绣花的道理——绣花得先上底线,底线是花的路;底线的色要宽要浅,才显得出后来绣上的颜色好看。由绣花的道理再联想,便会想到做人的道理——做事情,开始不能心浮气躁,要放稳步子,扎扎实实的,才能走得好,这样得来的光彩才耐看,耐品。由此再放开视野去联想,又会想到生活中的种种人种种事(正面的,反面的)。
  其三:“管宁割席”、“徐溥贮豆”和“富兰克林自疗”这三个故事显然是没有什么联系的,然而,它们同样能构成联想关系—— 
  三国时,管宁与华歆皆为名士。相传二人年少时同席读书,有时也干点农活。一次,二人在菜园锄地,刨出一块金子,管宁看了一眼,像没事似的继续锄地。华歆却赶忙拾起,但看见管宁不为所动,才不好意思地把金子扔了。又一次,二人正在学习,外面有大官坐车经过,华歆忙跑出去看热闹,管宁照旧埋头读书。华歆回来后,对大官的排场津津乐道,管宁就用刀割断席子说:“你我并非志同道合,我们分开吧!”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管宁的清心寡欲、不为世俗所累,能够警醒自己追求最高境界。这样一思考,就很容易联想到不断修炼自我、完善道德品行而终成一代名臣的徐溥。
  据说徐溥在求学时期,为了不断检点自己的言行,便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每当自己做了一件好事,有一个好念头,就在一个瓶子里放一粒黄豆;否则,在另一个瓶子里放一粒黑豆。开始,黑豆颇多,黄豆寥寥,他便深刻反省;过了一段时间,黑豆黄豆各占一半,他再接再厉,律己更严;久而久之,黄豆日增,黑豆则屈指可数。
  徐溥“贮豆自励”的故事又会引人联想到外国的“徐溥”——美国的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从1733年起,开始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他罗列了诚实、节制、果断、勤奋、公正、冷静等13项美德,决心每周严格遵守一项,13周完成一个“疗程”,一年四个“疗程”。每天,他都要检查得失,凡违反了要求就要记上黑点。
  [难点突破举例] 
  联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这句话道出了想象与联想的魔力。
  前苏联心理学家哥洛万和斯塔林茨曾提出过“五步联想法”,即经过4—5个阶段,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建立起联想的联系,如“木头”——“皮球”,可以化成:“木头——树林——田野——足球场——皮球”。日本专家村上幸雄曾来中国讲课,他捧着一把曲别针,说:“请诸位朋友动一动脑筋,打破框框,说出曲别针形形色色的用途,看谁创造思维开发得好,说得多而奇特!”听众七嘴八舌说出了20余种。有人问村上能讲出多少种,他说:“我能讲300种。”这时,有个青年递上纸条:“对曲别针的用途,我能讲出三千、三万种。”他在全场哗然中走上讲台说:“大家和村上先生讲的用途可用‘勾’、‘挂’、‘别’、‘联’四个字概括。要突破这种格局,创造性地讲出曲别针的千百种用途,最好是借助简单的思维工具——信息标与信息反应场。”他接着介绍道:“曲别针的总体信息可分解成材质、重量、体积、长度、截面、韧性、颜色、弹性、硬度、直线、弧度等各个要素,这些要素点用线连成信息标X轴,再把与曲线相关的人类实践也进行要素分解,连成信息标Y轴,两轴垂直相关并延伸而成“反应场”,使两轴各点上的信息依次“相乘”即可进行信息交合,产生新用法的信息。事实上,这种做法也就是在两个信息间建立起联想的联系。”由此可见,联想思维何其神奇呀! 
  [突发细节举例] 
  古今中外许多优秀文章都是通过联想结构成篇的。
  其一:《邹忌讽齐王纳谏》(高中课文,选自《战国策》)把邹忌家中琐事与齐王施政大事联系在一起。
  邹忌与徐公比美,其妻、妾、客三个人都异口同声地说邹忌比徐公美。邹忌颇有自知之明,他怀疑妻、妾、客的话是阿谀奉承。后来通过仔细比较,他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由此,邹忌悟出一个道理:凡对自己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或者有所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会说些赞美和献媚讨好的假话,不会指出自己的错误。进而,他又得出一个更具普遍性的结论:一个人很容易受蒙蔽,而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难以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有了这样的思维过程,他便很自然地联想到齐王的施政,因为齐王居于高位,生活在许多人都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企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骗者。于是便向齐王作了纳谏去蔽的讽喻。邹忌家中琐事之所以能与齐王施政大事联系在一起,主要是因为有一个联想的中介——人容易受蒙蔽。w 
  其二:《过万重山漫想》(高中课文,作者刘征)把穿行三峡过万重山与历史上的“第一个”联系起来。
  作者穿行三峡的万重山间,脑海里不由自主地跳出一个念头——第一个穿行三峡的是谁?沿着思路进一步想到“第一人”穿行三峡的时间、交通工具以及“他站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由“第一个”过三峡的人又联想到了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钻燧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正是因为作者的思想向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那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睨的飞鸟的人类历史,才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
  [“想透”之果] 
  联想能够使世界上任何的两个事物之间构成关系,只要调动联想思维,便能由“木头”看到“皮球”,由“一棵树”看到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由“足球”看到一切生命的竞争,等等。在写作活动中,不管是从“命题到材料到主题”,还是从“主题到材料到命题”,其实都可以把它看做是“命题——主题”的两点联想,通过“铺路搭桥”建立起必然的联系。还可以借助联想架起“立交桥”,建立立体的多向的联系网。这样,写作思路便豁然开朗,恐怕只愁一发难收了。
  [结语]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有这样的写作经验:“在定了题目之后,我取了一张纸条摆在面前,抱着题目四面八方地想,想是全凭心理学家的所谓‘自由联想’,不拘大小,不拘次序,想得三五个字,就用三五个字的小标题写在纸条上,如此一直想下去,一直记下去,到当时所能想到的意思都记下来了为止。”大师之言对我们颇有启发。
  联想是神奇的翅膀,它能穿越时空的隧道,把人们带入光怪陆离的世界,让人们遨游于寥廓无穷的天地。只要选准了神往的地方,时时扇动联想的翅膀,就一定能够御风而行,把成功的旗帜插上目标的高峰。
  学会联想,从由“木头”看到“皮球”做起! 
  [作文设计] 
  请以“真情与理智”为题展开联想,写一篇议论文。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