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490字。
浅谈朱自清散文中的人情美
指导老师:贺仲明
作 者:蔡如运
摘要:作为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名字永远和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写在一起。他的散文,追求一个“真”字,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因为倾注了坦诚的真、浓郁的情,因而在他的写人叙事的散文中常常蕴含着一种人情美,引起许许多多读者感情上的共鸣,颇有撼人肺腑的效果。文章试从其散文人情美几个方面的体现、人情美的艺术感染力、人情美的溯源、人情美的价值等方面,谈谈朱自清写人为主的散文中的人情美。
关键词:朱自清;人情美;感染力;溯源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风格。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是朱自清散文脍炙人口的最重要的原因,而蕴藏其中的人情美是朱自清散文能打动成千上万读者心灵,经久不衰、广为传诵的重要的不可忽略的因素。在他的那些以家庭生活为素材的作品中,或温厚、或感伤、或幽默的人伦之情,尤为动人①。可以说人情美是其写人散文中流动着的一股涓涓清泉,滋润着读者的心田。本文将就朱自清散文中人情美的体现、艺术感染力及其溯源等方面,谈谈其散文的创作。
一、人情美的体现。文学作品中的感情常常是流动的,它凸现在作品中双方感情的通融,注定了文学必然是情感的艺术,讲究情感的升华,能唤起读者对人情美特质的品味②。朱自清的散文中的人情美有其独到而深刻的体现。这大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亲情之美。人世间,至真至纯的亲情之美,是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苍老的,无论是瞬间的感动还是终身的依恋。朱自清散文《背影》中父亲的舐犊之情,《给亡妇》中悼妻与自忏之情,《儿女》中不乏幽默的情愫与温馨的气氛,无不真诚亲切,洋溢着感人至深,荡气回肠的亲情美。
在他的记人散文中,最能体现亲情美的当属《背影》。1917年冬天,朱自清的祖母在扬州病逝,此时父亲交卸了差使,赋闲在家,为了办祖母的丧事,不得不典当了一部分家产,又借了一笔高利贷。办完丧事,父子二人在南京分手,朱自清回北京继续上学。父亲因为忙,本来说好不去送行了,但临行不放心,还是亲自送到火车上,一路上,朱自清对父亲的“迂”十分不满。直到看见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父子之间的隔阂才得以彻底消除。父亲蹒跚地爬月台的背影给朱自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1925年10月,他把这次经历写成《背影》发表,立刻引起轰动。文中用淡淡的笔墨叙述的是一系列生活琐事,但在困境中父子间相濡以沫的亲情,却润湿了无数读者的眼睛。父亲老年失意,家境惨淡,艰辛度日的情况下,顾不上再谋职业,思虑再三还是亲自送儿子,是对儿子的惦记,更隐含着与儿子分别的难舍难分,只是不便说出而已。特别是攀月台买橘这一背影的描写,体现了父亲真挚深沉的爱子之情,这种情感朴实、感人,闪耀着亲情美的光彩。此时的作者怎能不百感交集呢?父爱令他自愧自责、感激涕零,乃至别后仍萦绕于怀,文中的三次“流泪”,是一个儿子读懂了父亲,读懂了父爱的见证,父亲微胖而蹒跚的背影穿越时空成了父爱的经典。父亲疼爱儿子,儿子挚爱父亲,父子在逆境中关爱、体贴、抚慰的亲情,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令《背影》感动了几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