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备课资料1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180字。
《孟子二章 》教材分析
本课两篇文章各从一个侧面体现孟子的政治思想。学习本课,先要了解孟 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对文章要反复朗读,力求做到熟读成诵,从而进一步 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
学习本课,反复诵读不可少,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如何表达的,能分 析理解作者提出观点的方式的不同特点及论证方法的异同,学习作者借题发挥, 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学习作者恰当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并比 较孟子和孔子的思想有何异同,我们应如何评价等。学习本课,还要对文中的一 些文言语法现象,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以及常见虚实词,古今异义现象等加 以摘录整理,做到能理解其含义,辨析其用法。
1.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是孔子之后的儒家代表人物,在封建社会里被尊 为“亚圣”。和同时代的思想家相比,孟子提出了不少在思想史上颇有影响的见 解,如他在《尽心下》中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充分认识到人心 的向背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庄暴见孟子》中提倡的“与民同乐”也有相通之处。 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其进步意义的。
2.根据单元知识中的“断句”这一基础知识所阐发的几点来学习本文。
首先,通读全文,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顾及前后文,反复研究,把握主要内 容。在《鱼我所欲也》章中,孟子是怎样运用比喻和正反对比来阐述抽象的“义” 的?在人生中,哪些行为做法符合“义”?哪些行为做法不符合“义”?在《庄暴见 孟子》一章中,注意“乐”字的几种读音(yue,音乐;le,欢乐)以及在具体文句中词 的活用情况。然后研读全章,仔细分辨何处读“yue”,何处读“le”,最后概括评论 孟子在论辩中所描绘的两幅不同的政治画面。
其次,在翻译文句时,如何根据语序、句式特点来确定词的句中意义?可对 照注释翻译,并把理解和推断的思维过程阐述一下。
重难点提示
1.怎样才能把抽象的“义”阐释清楚?
要把抽象的“义”阐释得具体生动,就必须借助一定的修辞格和论证方法,在
这一点上《鱼我所欲也》章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文章开头即以“鱼”和“熊掌”设喻,托出“生”与“义”。通过选择,确立了“舍 生而取义”的中心论点。那么,“义”的存在价值呢?作者通过“生”与“死”进行对 比论证,证明“义”是存在的,接着又进一步论证重“义”之心,人皆有之,从而突出 了“义”的存在价值。
作者又列举了为了维护人格尊严的“弗受”和“不屈”的例子。这样,就将 “义”的存在价值具体化了。
作者又列举面对“万钟”,“受”与“不受”的正反之例,且运用了排比句式,造 成充沛的气势,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笔带锋芒、泾渭分明的感情色彩。
本章重在阐释“义”的价值,而不是“义”的含义。
2.借“乐”发挥,因势利导,诱人入范。
孟子的论辩艺术在脏暴见孟子卜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庄暴面对齐王好乐(yue)之事无言以对,而孟子却能善设机巧,引出齐王的 “可得闻与”。于是孟子借题发挥,把音乐理论的话题引申到政治范畴上来(即由 乐yue到乐le上),然后连发两问,使齐二接受“与众乐(yue)乐(le)”的主张。紧 接着,孟子又不厌其烦描绘了“不同乐(le)”与“同乐(le)”这两幅对立的政治画 面,一幅是不与民同乐,百姓妻离子散,怨恨国君;另一幅是与民同乐,百姓拥护 国君。这样对比就充分突出“与民同乐(1e)”的中心。结句指出齐王如欲统一天 下,应以仁政为本。这样,孟子在不露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