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440个字。
迎着曙光,我种我黍……
——语文教师缔建个性化课堂的心灵策略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是由教师、学生、编者和文本的对话所构成的,由于个体生命的独有性和文本存在的独特性,按理说,不同时空、不同师生、不同文本所构成的语文课应该是个性化的,众彩纷呈的,然而现实中“千人一课、千课一面”的现象却十分普遍。从表面上看这仅是课与课之间的区分度不大,而从深层次来分析,是这些语文课没有充分激活个体生命的活力,没有深入开掘文本的内涵,没有凸现语文课的本质特征和艺术魅力。严格地说,这样的语文课不能算是真正成功的语文课。语文教师怎样才能缔建具有个性生命特征的课堂呢?在我看来,首要的是改变心灵策略,从自身出发,从具体的教学境遇出发,迎着未来教育的曙光,“我种我黍”。
一、厘定“思维基座”
所谓“思维基座”,指的是人们思考问题的逻辑起点和立论基础。“思维基座”的大小决定思维视野的宽窄、思考能量的盈亏和创造空间的边界,以及实践境界的高低。语文教师应该站在什么样的“思维基座”上来缔建个性化的课堂呢?
先看一个案例:《少年闰土》一文开篇有这样一段话:“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甲、乙、丙三位语文教师就如何教学这个语段展开了讨论——
甲说:“这一段话逼真地刻画出少年闰土的形象。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朗读,感悟少年闰土的形象,再分析作者是怎样写出少年闰土形象的,最后要求学生背诵这一段话。”
乙说:“这样教太死板,教语文不是把课文中的人物或语段‘装’进儿童的脑袋里,而是要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有必要将看瓜刺猹那个月夜与少爷四角的天空,少年闰土与老年闰土的形象进行对比。”
丙说:“我要请教二位,这段文字对儿童意味着什么?它将给儿童的生活世界怎样的影响?在我看来,如果把这段文字作为儿童发展的一份养料的话,我们不但要通过静思默想、对比朗读、背诵描摹等方式将少年闰土的形象‘刻写’在儿童心的天幕上,而且要让儿童学着作者观察和描写的方法去刻画生活中的‘少年闰土们’。”
很显然,案例中的甲老师是站在书本世界中来缔建语文课的,他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如何将文本“装”进学生的头脑,其立论基础是日常语文观,“教知识”是他的目标追求;乙老师是站在语文世界中缔建语文课的,他以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的特点作为缔建语文课的出发点,其立论基础是规范语文观,“文道统一”是他的目标追求;丙老师则不然,他是站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