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620个字。
浅谈初中自读课本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
南京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
丁霞
【摘要】语文教学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而现在课外阅读市场的五花八门,让广大师生挑选时眼花缭乱,真如“老虎吃天没法下口”,也使部分老师为学生选择课外阅读时随意性很大,目标性不强。人教版的自读课本结合人教版课堂教材而编排,具有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得天优厚的条件。它既让学生课外有书可读,有助克服他们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滋润学生的文笔,确实可以起到辅助教学作用。本文是笔者在近期这三年的实际使用中总结出的几点小思考。
【关键词】自读课本 阅读能力 有机结合 灵活使用
一:自读课本的合理使用有助于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系统培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和近年来中考科目的增加,学校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导致语文课堂教学的课时不断减少,每周仅六课时。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量越来越有限。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主要任务,近年来越来越突出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教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而大量的语文学习只能在课外,主要的语文阅读也应该靠课外。教科书主要是供课堂教学使用的,容量有限,一学期仅靠一本十几万字的教科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阅读需求,更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阅读量——七~九年级不少于260万字。
再加上近年来,语文考试越来越注重课外阅读的考查,这本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它促使师生们从死啃课本、猜题、压题的沼泽中跳出,使师生们更关心阅读文本自身,而不再是根据考纲肢解课文,把一篇篇风流蕴藉的文章肆意地用知识点、标准答案等近似理科程式的方法分解。但随之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即由于课外文本的广泛性,考查内容的不确定性,导致了考试内容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广大师生面对如此局面如“老虎吃天没法下口”,也使部分老师为学生选择课外阅读时随意性很大,训练的目的不够明确,训练的步骤也有些混乱,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的系统形成。
以上种种决定了语文教学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而现在课外阅读市场的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不仅是学生,甚至连老师有时也不知选择、推荐什么样的课外读物给学生。这就可能导致两种倾向,或者是学生基本没有课外阅读这一行为,只有孤零零的一本教科书;或者是课外阅读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