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700个字。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疏通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3.初步理解“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肋”的含义。
重点
1.疏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意,了解并文中一些古今异义词。
2.学习本文开头提出论点后逐层论证的写法。
难点
了解课文结构、理解课文蕴涵的思想观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预习指导
1.自读两篇文章各两次以上,注意断句及个别字读音
2.结合注释,粗识大意
3.搜集有关孟子及《孟子》的简要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一个成语,它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这个成语叫做——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出自哪本书?—— 《孟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中的文章。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我们今天要学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二、了解预习情况,看谁对孟子和《孟子》知道得最多。
由学生自由发言,参考资料在下面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三、初读课文,扫除朗读障碍。
1、把自读过程中有疑问的字词提出来,让其他同学一起来学习。正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sù,谷子,与“栗”区别。
2、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听读,把握字音。
四、疏通文句、整体感知。
1、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同桌间可交流)逐段疏通文句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重点注意下列词语及句子(一些古今异义词)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