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20个字。
《藤野先生》导学案
Zxp3642165
[教学目标]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926年8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这篇回忆性散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二、整体感知
1、根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 段)在东京,见藤野先生前。
第二部分(第 段)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处相识。
第三部分(第 段)离开仙台,深切怀念藤野先生。
2、理解人物
1、外貌描写(白描)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表现出先生的( )
2、通过四件具体的事件,突出什么精神性格。
A、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
B、为“我”改正解剖图。( )
C、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
D、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 )
3、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态度,最集中地体现在哪两件事件上? A、“匿名信事件”
讥刺“我”得了教员漏出来的题目,才考试合格的。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